区域协调,演绎“帕累托最优”
资源分配的公平与效率达到最理想状态——用经济学术语“帕累托最优”,来表达当前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追求,再恰当不过。
对江苏而言,这一追求既是对党中央“协调发展”重要理念的贯彻与呼应,也是现实发展的迫切需求。
从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到全面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再到“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推进实施……江苏区域协调发展这篇大文章“步步精心”、不断深入。
“南中北”融通,缩小现实鸿沟
“有专家指出,江苏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是‘金角银边草肚皮’,苏州、南京、徐州、连云港等边角城市,在空间格局上具有系统重要性,中间以苏北其它城市为主的腹地则是‘草肚皮’。”9月19日上午,在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小卉的办公室,面对墙上悬挂的“江苏省行政区划图”,记者听到一番形象阐释。这也成为城市经济地理格局中特有的“江苏现象”。但即便“金角”,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而人们习惯仍以苏南、苏中、苏北的传统划分,表明江苏区域发展还未填平的现实鸿沟。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协调发展”的新发展理念,着眼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已有多年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的江苏,进一步展开鲜活探索。
店招上增加了英文,酒吧和咖啡屋颇具异域风情……如今的南通叠石桥市场添了几分洋气。两年前,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列为国家试点并全面实施,试点累计通关20329票,出口额分别占海门市和南通市的77.20%和12.46%。试点出口商品种类近100种,出口国家与地区超120个。南通市发改委主任尹建勇介绍说,这是南通市全面启动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一个点,叠石桥市场的知名度、国际化程度因此不断提升。
“一市一试点”,是2013年以来江苏推进苏中地区融合发展特色发展、提升整体发展水平的一大策略。通过这一策略,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南通,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扬州高效开展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不断深化与上海、苏南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跨江对接融合;泰州则深化、细化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泰州出口加工区获国务院批准整合优化为泰州综合保税区。
一系列顶层设计文件相继出台,苏中发展借力而起。省政府还陆续批复了锡通、江阴-靖江、锡山经济开发区兴化工业园、常熟高新区海安工业园、波司登高邮工业园、上海莘庄工业区宝应工业园等共建园区,享受南北共建园区相关政策。
江苏九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江阴高新区黄桥工业园区“南北共建”后第一家进驻的江阴企业,今年3月,该公司全资子公司江苏东方九天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后,成为国内唯一拥有从压延、冲制到表面处理全产业链的企业。黄桥镇党委书记耿元进报出一组数字,“经过三年发展,黄桥经济开发区共建园区共落户企业33家,2017年上半年,共建园区实现工商税收1.18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30%以上”。
“十二五”以来苏中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名义增长率分别超过12%和14%。2016年,苏中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19.4亿元,同比增长9.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有形之手”力推,“洼地崛起”精彩上演
放眼苏北,在“有形之手”强力推动之下,“洼地崛起”的大戏不断精彩上演。省苏北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支持苏北发展的新政策,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举措。其中,2013-2015年共组织实施重点项目37类(个),总投资1361亿元,省以上财政安排资金195.6亿元。2016年又实施苏北发展六项关键工程。
以占宿迁全市0.16%的土地创造了全市近4%的GDP和财政收入、6%的规上工业增加值、19%的企业所得税和25%的到账外资——2016年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捧出了骄人的“成绩单”。这一园区连续八年位列全省共建园区考核第一名,成为宿迁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园区,是省委、省政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创新举措。截至目前,苏北地区共建立共建园区38家,开发建设公司注册资本总额达45亿元,其中苏南等合作方投入注册资本达27亿元, 220余名苏南各级各类干部和骨干人才在共建园区工作。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苏北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保护与发展并重基调下,徐州由“一城煤灰半城土”跃身为“一城青山半城湖”,成功实现了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升级。沭阳的花卉苗木、东海的水晶、东台的西瓜、盱眙的龙虾坚持“生态+特色”,打造标识性的特色优势。赣榆厉庄的大樱桃、泗阳来安的芦蒿等都是典型的生态富民产业,拓展出更好的富民渠道。
苏北“异军突起”,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11年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60.2亿元,是2011年的1.69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5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万元,分别是2011年的1.55和1.64倍。
跨界联动,从来没有这样亲密过
9月初召开的“南京软博会”上,首次推出特色品牌——“伙伴城市”,扬州有幸成为南京的第一个“伙伴”,展馆中也设立了专门的“伙伴城市”馆——“扬州馆”,全面介绍和展示扬州软件和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成果。
“首先是扬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有目共睹,更重要的因素是得益于宁镇扬一体化的推进。” 扬州市经信委副主任李厚霖说,南京提出2020年打造成为国际软件名城,扬州则把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作为第一优先发展的基本产业。两市目标一致、相辅相成。近几年,扬州借势借力南京科教资源,先后引进和合作共建各类研究所、研究院、“两站三中心”等51家,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
宁、镇、扬三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亲密”过。2014年8月,省政府正式印发《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成为我省首个以区域同城化为特色的专项规划。《规划》实施以来,一体化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三市又共同签署《2017年度宁镇扬一体化合作项目协议》。《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等也打磨出炉,多个特色配套规划也相继出台。
同城化发展,公共服务一体化、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实施省内社会保险关系电子化转移业务模式、联合发行宁镇扬旅游年卡等一一实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亦进一步提高。
与此同时,江苏与上海、浙江、安徽、山东等相邻地区协调共进的“亲密步伐”也越迈越大。
陈小卉说,长三角城市密度和人口密度在全国最高,这对长江中上游包括全国的区域协调都有战略作用。“去年上海编制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后,我们开启了临沪地区协调发展规划研究,同时还开展跨界协调特色发展研究,将太湖西部打造成江南水乡最佳宜居地,对接宁杭;西面与马鞍山、芜湖、滁州联动;西北面与山东、安徽、河南联动,包括打通铁路、地铁,协调利用景观资源、河湖资源等。”
“1+3”功能区战略,重塑经济地理
在今年5月10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苏北座谈会上,省委书记李强提出,要跳出传统的地理划分,重新研究全省发展格局,实施重点功能区战略。“1+3”功能区战略由此确立。
省发改委主任朱晓明表示,扬子江城市群这个“1”,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要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从“3”看,沿海经济带主攻现代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对接“一带一路”,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以徐州为中心,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产业集聚功能;江淮生态经济区打造我省中心生态花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同时,我省全面对接落实国家战略,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在全国率先编制省级“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扎实推进化工污染专项整治、“共抓大保护”突出问题整改以及沿江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专项整治三项行动,工作成效得到国家充分肯定。
“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因其多中心环状城镇格局与大面积的‘绿心’地区并存而闻名于世,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区域协调发展及开放空间保护的经典案例。‘绿心’地带位于环状城镇群周边,地势低洼、河网纵横,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绿心’周边的鹿特丹等4个城市,是荷兰人口和经济最密集的区域。”陈小卉说,“1+3”遵循江苏城镇群空间发展格局规律,遵循南北融合态势,意味着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已从过去苏南带动苏中、苏北的梯度发展,变为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协同共赢。
仔细观察“江苏省行政区划图”,会发现江苏的空间格局犹如竖过来的“π”——
一竖,是岸线近1000公里的沿海区域;上面一横是东陇海发展带,东中西纵深,连接“一带一路”;下面一横是扬子江城市群,与长江经济带相呼应。大片中间腹地则是江淮生态经济区,全省13个省管湖泊,这里占了7个。
大海、大湖、大江、大河,是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宝贵资源。
2008年沿海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起我省从沿海开发走向临海开发,港口资源得到挖掘,临港地区、临海小城镇均得到一定发展。接下来,规划界还将展开江苏海上空间的课题研究,挖掘更丰富的海上资源,推动沿海联动绿色发展。
受发展阶段局限和技术约束,江淮经济生态区7个大湖在历史上从未展现出如此大的发展优势。打造苏北水乡风貌、把水乡独特资源转化成发展动力,将一个个湖泊串连成线,必将构建起江淮生态经济区新的魅力空间。
区域协调不仅仅是GDP的协调,更是文化认同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协调。江苏的区域协调发展,已然从发展经济阶段迈入了空间利用整体最优、发展与保护整体协同的内涵式阶段,正朝着“帕累托最优”目标稳步前行。
本报记者 宋晓华 汪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