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事迹报告团走进盐城:“让塞罕坝精神在盐碱地上生根开花”
中国江苏网9月21日讯 “如果让我再回到19岁,如果让我再重新选择,我依然会选择塞罕坝,无怨无悔。”9月19日下午,盐城市行政中心3楼报告厅,满头银发的第一代“塞罕坝人”陈彦娴老人讲述坝上激情燃烧的岁月。
1964年,陈彦娴和几位同学主动放弃高考,选择了塞罕坝,在艰苦的条件下植树造林,坚守坝上半个世纪,“我们始终怀抱一个信念,那就是无论如何,都要把党交给我们的工作做好。”
盐城市上千名干部职工认真聆听了报告会。这是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全国7个省会城市宣讲后,到江苏进行的首场宣讲。
“树多了,水也多了。植树造林让承德的水源涵养能力提高了30倍,是华北地区唯一不缺水的城市。树多了,环境好了。去年,新兴产业的增加值首次超过传统的‘两黑’产业,实现了主导产业的绿色转变。树多了,百姓富了。目前承德拥有经济林1000多万亩,培育出全国最大的山楂、山杏仁生产加工企业和全国最大的果壳活性炭生产基地,带动几十万农民增收。”承德市林业局干部封捷然说,塞罕坝人用55年的时间,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栽下了112万亩全世界最大人工林,创造了“沙地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如今,塞罕坝的绿色种子撒遍承德大地。”
2009年,研究生毕业的杨丽来到塞罕坝工作。作为新一代塞罕坝人,杨丽将事业和人生融在林海中。她不仅熟知塞罕坝数百种花卉,能准确地说出它们的生长习性和生长地域,她所在的课题组还成功地将玉竹、百里香等20多种坝上花卉引到低海拔地区,为城市增添新的美丽。去年,杨丽成为林场首位女博士。报告席上的她穿着美丽的长裙:“坝上8年,我从未穿过裙子,但并不觉得这是一种遗憾,因为我与鲜花为伍。花海,就是我最美的裙子!”
“报告团给我们送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盐城市委书记王荣平说,塞罕坝机械林场艰苦创业的历程和战天斗地的英雄史诗,让我们对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盐城海岸线长、滩涂和海域面积大,处于抵御台风和风暴潮的最前沿,推进“一片林”工程、构筑沿海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一批森林小镇和森林村庄、打造生态绿色景观廊道,这些都离不开塞罕坝精神。“当前,投资20多亿元的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工程二期项目即将启动,能否实现新突破,关键就在眼前、就看当下,报告团给我们送来经验,鼓舞士气。”他说。
上世纪60年代前后,一大批来自上海、无锡等地的知青来到盐城,在广袤的沿海滩涂地上先后建起了射阳、大丰、东台三大国有林场,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原先的荒碱薄地,变成了现在的沿海绿洲。报告团6位同志的深情讲述,激起了林场人的强烈共鸣。东台林场场长徐长柏深有感触:“塞罕坝人处于荒漠高岭,我们根植盐碱荒滩。三代坝上人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克难攻坚,终于让贫瘠的塞罕坝由黄变绿,由绿变美。东台林场经过50多年造绿,已将昔日盐霜遍野、茅草茫茫的滩涂变成如今郁郁葱葱的森林,去年我们成功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今后更要加强森林生态资源建设和保护,争做沿海林场建设的标杆,让塞罕坝精神在盐碱地上生根开花。”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