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大走访 无锡滨湖大走访“跑”出攻坚加速度
“两聚一高”大落实
中国江苏网7月15日讯 大走访,是对党员干部作风的一次锤炼,也是对政府行政效能的一场考验。面对大走访第一阶段搜集的上千个“疑难杂症”,无锡市滨湖区以民生和企业需求为核心,对原有行政架构、服务流程进行重组,总结出“收、分、转、返、督”五字诀,跑出攻坚克难的加速度。
“一对一”变“多扶一”
“学校边上的鸡棚、鸭棚全部清除干净了,校门口的黑车不见了,设置路面减速带的事也正在加紧落实,在师生心里压了10年的一块石头,终于放下了。”南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周肖兴感慨,学院师生是大走访“最大的受益者”。
今年4月,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滨湖区委书记袁飞到学院走访,周肖兴将几个久拖不决的难题一股脑道出。让他没想到,仅过了1个工作日,袁飞就再度上门召开专题协调会,一同前来的,还有区规划、国土、农林、公安等部门的负责人。各个部门当场认领问题,拿出初步方案,承诺办结时限。协调会后半个月,校园周边违章建筑、畜禽污染、黑车猖獗等现象得到彻底根治。
立足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全体联动,滨湖将“一对一”走访拓展为区领导“一对多”和区、镇、部门三级联动“多扶一”,强化疑难问题的解决。截至6月19日,16位区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专题走访社区92批次、企业170家、高校1所、科研院所8家、家庭134户,收集问题548个,办结288个。其中,对居民反映较多的因病致贫类问题,区主要领导挂钩统筹,区民政、教育、卫生、工会、妇联、残联等10多个部门组成联席会议,专题攻关,推出“加强版”深度救助政策。
“移交”变“即办”
最近一场暴雨过后,滨湖区太湖街道梁南社区王巷村的一条村道依然平整干净,村民吴天大见状,心里别提多高兴。
“这条村道年年破,年年修。这下,终于彻底好了。”老吴所说的这条村道,建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年代久远,路面破损严重,街道、城管、建设等几个部门每年轮流修补,路修成“拉链”,问题却没有根本解决。今年大走访期间,梁南社区书记钱晓燕又接到居民的反映。按照“谁接单、谁负责”的原则,钱晓燕决定,不再像往年一样将问题移交给职能部门,而是自己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对路面进行彻底翻新加固。6月初,道路竣工,老百姓拍手称快:“看这路,像新的一样。”
“过去,基层反映的问题往往需要层层移交,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大走访期间,我们将‘移交制’变成‘即办制’,减少中间环节,推动问题解决。”滨湖区大走访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即知即办的新流程,让一些基层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快速解决。太湖城桑南社区对残疾人建立“一人一策”工作法,将问题和负责人一一对应,提升了服务的精准度;荣巷街道太康社区成立“清淤突击队”,及时疏通下水道窨井,保障老村低洼地区在梅雨季节无内涝;区人社局针对企业反映的招工难问题,全年加密安排60多场各类招聘会,并拿出30余万元专项资金购买社会服务,为企业拓展招聘渠道。
“干部说”变“百姓评”
“社区的老年活动室如期开放了,我很满意。”滨湖区马山街道群丰社区居民陈雪凤,近日迎来区大走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经过慎重考虑,陈雪凤在《大走访问题反馈满意度测评表》的“满意”一栏打上一个“√”,还特意在“建议和要求”一栏写下一句话:“老年活动室搞得好,希望今后多组织一些老年人文体活动。”
与陈雪凤“不谋而合”的,还有药明康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发展迅速的生物医药企业,近年来饱受人才缺乏的困扰。滨湖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通过大走访知道企业的困难,带着企业进驻扬州大学、滁州学院、长沙学院等专业对口院校开展招聘,促成药明康德与扬州大学共建“卓越工程师”订单班。收到《大走访满意度测评表》,公司负责人毫不犹豫地勾了“满意”。
在大走访过程中,滨湖区不仅注重问题“收”集全面、“分”类有据、“转”办有序,更加强调百姓“返”得满意、基层“督”办有力,通过流程优化,提升大走访的质量和效率。早在大走访初期,该区就确立“边走访、边调研、边梳理、边解决”的导向,在无锡全市率先开始问题攻坚。通过反馈工作日的制度设计,倒逼问题限时解决;通过基层对党员干部和部门进行反馈满意度测评,实现“再走访”“再落实”。
截至5月底。滨湖区通过大走访已收集区级层面问题1280余件,办结、解释495件。收到群众满意度测评表146份,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
本报通讯员 刘子豪 糜汶锴
本报记者 马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