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0

15条“硬杠杠”串起宿迁大走访长效闭环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2017-07-10 06:59:00

  党员干部大走访

  “两聚一高”大落实

  “我妻子的户口和低保都办好了!太谢谢你了!”6月25日上午,宿迁市宿城区蔡集镇居民蔡宏斌拨打大走访“民情卡”上的电话号码,特地向挂钩联系人、市审计局局长沈家山表示感谢。

  除了“民情卡”,宿迁在干部大走访中还推出“联系卡”“交办卡”和“反馈卡”。“四卡联动”,构建起联系群众—收集问题—跟踪办理—及时反馈的工作规程,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这是该市打造“大走访”长效闭环的制度要求之一。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宿迁市党员干部“大走访”活动中一贯践行的群众路线。该市精细划出15条“硬杠杠”,将“大走访”活动举措用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建立起“到群众中去”的长效落实机制。

  “这15项制度举措分为四个层面:把集中走访转化在长期联系上、把活动重点落脚在排忧解难上、把工作要求固化在问题解决机制上、把最终成效体现在群众满意上。”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说。

  大走访,如何走?该市遵循规程理念,建立健全单位“挂村”制度、完善干部“包户”制度、实行干部驻村制度、建立“微调研”制度,推动各级干部常态走访、长期联系群众;创新构建“1+1+N”机制,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每人联系1名低收入农户、若干名一般农户,建立责任分解名册,确保与群众结稳定的“对子”、攀长久的“亲戚”。

  宿迁干部驻村制度明确,市级、县(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原则上要分别做到每两个月驻村工作不少于一天、每月驻村(居)工作不少于一天、每月驻村(居)工作不少于三天。

  6月17日,星期六,是宿迁市“大走访”统一活动日。市委书记魏国强和市长王天琦分别到泗阳县李口镇八堡村、泗洪县曹庙乡尤岗村开展“微调研”。该市这项工作制度要求,所有市县领导在坚持每月两次“大走访”统一活动日的基础上,经常开展不设路线、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的“微调研”,随机选择地点、随机走村访户,一竿子到底查民情、访民需、解民忧,及时将发现的问题交办,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大走访,访什么?宿迁市明确,聚焦扶贫脱困、镇村发展、难题化解,真正访到点上、帮到根上。这三方面的聚焦都有细化规定,比如“扶贫脱困”,要确保到2020年66.29万低收入人口摘掉“穷帽”,18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实现“新八有”;“镇村发展”要求找准症结,帮助所联系的镇村理清发展思路,抓好规划落实;“难题化解”则须针对群众反映的“医教水住行、法访文保收”等问题,一项一项加以研究解决,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大走访,怎么解决问题?宿迁市建立挂钩联系单位、乡镇驻村干部和村居“两委”“三方挂钩”的问题化解机制,整合资源、强化合力。各挂钩联系单位就走访中群众反映的问题,召集“三方”进行梳理分析,及时分类转办。“三方”分别负责各级层面问题解决情况的落实和督促,各挂钩联系单位按照“谁走访、谁负责”原则,对走访排查的问题解决情况跟踪到底,做到有诉必复、有求必应。

  “我们村的村部建设年代久远,功能不齐全,每次‘党员活动日’都坐不下,大伙期盼村部条件能得到改善。”宿豫区来龙镇王庄村支部书记王荣生向挂钩联系单位宿迁市民政局的负责人吐露心声。随后,经宿迁市民政局、镇、村“三方”多次会商,集公共服务、居家养老、增收富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王庄村社区服务中心项目敲定,目前正在招标,建成后将极大改善村容村貌和发展环境。

  解决问题,如何确保群众满意?宿迁市对此也有制度设计,“四卡联动”即有形载体。在“三方”定期会商、落实的基础上,通过填写“民情卡”、发放“联系卡”、制作“交办卡”、下发“反馈卡”,做到常态联系留痕迹、问题交办有渠道、反映问题盯得紧,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

  其中,“民情卡”是村情民情的“档案”和干部走访的“台账”,“联系卡”则记录了各类民生事项办理以及挂钩联系人的联系方式,同时印上了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行为监督举报电话。

  对需要提交县(区)层面解决的问题,以乡镇为单位报县(区)大走访活动牵头单位,及时派发“交办卡”送交办理单位并跟踪督办。对需市级层面解决的问题,由市“活动办”根据具体事项进行分解、交办,市、县(区)承办单位须在一个月内形成办理结果并向同级大走访活动办反馈。在任务交办一个月后下发“反馈卡”,由挂钩单位联系人在动态回访中送给反映问题的群众,对群众不满意事项督促相关部门重新办理。

  宿迁市探索实施的15条 “硬杠杠”, 力戒大走访“阶段性”“花架式”“空洞化”,让“到群众中去”行动规程化、落实精细化,有效打造了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闭合环。截至目前,该市各级干部职工走访农户108万户,累计排查问题5.7万余个,即知即帮解决3.3万余个,县(区)、乡镇会办解决1.6万余个。全市近95%的村(居)形成一份发展报告,各挂钩单位共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6亿元,实施富民项目1800余个。

  本报通讯员 葛 明 洪 磊 程大伟 本报记者 徐明泽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