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盐城“6·23”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一周年之际 废墟上的重生
扫一扫 “点点看” 致温暖的你——一封来自盐城的信
航拍阜宁县吴滩街道美丽新家园。 蒋文超摄
去年受灾的射阳县海河镇,今年油桃喜获丰收。 蒋文超摄
中国江苏网6月24日讯 6月21日,农历五月廿七,夏至。正是夏花绽放时节,阜宁县硕集社区阜益路东,白墙、灰砖、蓝瓦,1032座小楼跃然眼前。新建的村道北侧是双桥村、南侧是计桥村,楼群错落有致,清澈的中心河自北向南穿村而过,河岸遍植新绿,好一个秀美家园。
双桥村63岁的徐正洲正装修新房,在苏州打工的儿子想回来看看,屋后晒场,麦香蒸腾。再过两天,是“623”风灾一周年的日子,徐正洲曾经的家,就是在一年前的那天下午瞬间被夷为废墟。
草枯了又荣,花谢了又开。这一年,从头起步,涅槃重生。被摧毁的家园重新建起,被击破的希望再次点燃,废墟之上崛起新生的力量。
重建家园 灾后一年住新居
摇号、公证、选房……6月17日,作为“623”灾后重建最后一个摇号分房的安置点,阜宁县板湖镇孔荡村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党和政府没有食言,灾后一年内真让我们全部拿到了新房。”村民孔宪巨眉宇舒展。孔荡安置点的摇号分房,标志着“623”灾后重建20个集中安置点全部交付,阜宁、射阳5164户受灾群众全部搬进新居。
新家是两层小楼,抱着木料的徐正洲脸上挂满笑容:出门就是硬质化路面,幼儿园、卫生室、党群服务中心就在家门口;放农具有仓房,晒粮食有谷场,每户还有小菜园;屋后是安着太阳能灯的塑胶篮球场……从上海赶回家的蔡广亮感慨:新房不比城里差,以后留在家乡打工,每天打场球,够爽!
那场龙卷风造成7231户房屋倒损,4.55万群众受灾。灾后安置工作如何获得群众最大支持和拥护,成为考验党和政府智慧与担当的重大民生考题。
“重建是压倒一切的大事要事,让群众满意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考虑灾区实际和群众意愿,努力让群众更多得益受惠。”盐城市委书记王荣平说。
集中安置、原址重建、进城入镇购房、购置空关农房……受灾群众想法不一。阜宁县委书记顾云岭介绍:“就说原址重建,虽能减轻政府负担,但离提升住房品质还有差距。让每位受灾群众过上更有质量的生活,是我们最朴素的初衷。”
依照《盐城市“623”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灾后重建总体方案》,20个集中安置点分别按美丽乡村、康居村庄标准建设,提供高标准的设施配套和服务。党员干部们带着规划图、带着安置政策下村,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并为群众细算经济账、福利账。
“按每平方米900元的价格,100平方米的安置房,扣除省补3.5万元、原宅基地复垦补偿2万元,实际上我们只掏3.5万元。”徐正洲补充说,如果有困难,政府还提供期限4年的2万元无息贷款;村里的特困户,享有70平方米的托底安置。
“经过一年努力,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灾区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在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看来,这一年,是灾区生活条件大变样、社会发展大跨越、基础设施大提升的一年。
齐心协力
创业干事加速度
重建工作快速推进,离不开各方支持。十多个省级部门在听取灾区需求意见后,主动帮助安排重建项目物资和资金。省国土厅支持阜宁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引导受灾群众到集中安置点居住。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出资援建孔荡村安置点,用爱搭建两岸生死与共的桥梁。
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激发创业干事加速度。
去年12月28日,盐城阿特斯协鑫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重建复产后第一批多晶硅电池片顺利下线。今年4月,阿特斯产能恢复至灾前水平。5月,阿特斯与盐城签订3GW光伏电池、光伏组件项目投资协议。 这就是“阿特斯速度”。
2016年初,阿特斯以特有的黑硅技术导入量产,成为全球最大的黑硅制造基地。灾害发生,一切瞬间清零,阿特斯成为风灾中受损最严重的企业,直接经济损失10多亿元,占阜宁全县损失总数的四分之一。 为帮助企业把损失降到最低,盐城市、阜宁县开辟绿色通道,成立专门协调小组,协调矛盾,解决困难。阿特斯集团总裁瞿晓铧说,灾难让阿特斯人发展信心更足。集团决定,把阜宁作为阿特斯全球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生产基地进行投资建设。
夏楚清是阜宁县富阳蔬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150亩钢架大棚风灾中被毁,是政府助他渡过难关。5月28日,盐城精品西甜瓜争霸赛上,夏楚清在废墟上栽种的头茬西瓜通过专家评审,夺得“瓜王”。
在阜宁县吴滩街道立新居委会,养猪户孙华成不再愁眉不展。去年养殖的300多头生猪在风灾中非死即伤,损失10多万元,老孙一心想干老本行,但看安置点环境这么好,哪好意思办个人猪场?没想到,负责建设立新安置点的三箭建设集团希望扶持灾区新上致富项目,5000平方米现代猪场如今正加快建设,孙华成第一个报名租猪舍。
创业就业有门路,受灾群众生活才有着落、安居才更安心。走进立新党群服务中心一楼,“乡邻小站”站长陈庆霞正帮老人网上购物。建设银行阜宁支行行长张国庆介绍,“乡邻小站”在灾后应运而生,是建行与人社部门及第三方科技公司合作设在乡村的实体服务网点。群众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小额取款、汇款、转账等金融服务。借助“乡邻小站”,四组村民陈爱霞尝试网上销售,将自家丝瓜、山芋等农副产品成功卖到大上海。
射阳县陈洋居委会为受灾群众打造创业街,农民画工作室、旭东花艺、农村淘宝、天猫电商等一批项目已入驻。靠勤劳的双手,更多受灾村民重启美好生活。
回归寻常
抚平伤痛再出发
相比去年,9岁的潘雅娟长高了,同龄的宋一波也健壮不少。在阜宁县新沟镇大楼安置点,记者看到正奔跑追逐的两个孩子。2016年6月24日,媒体记者在大楼灾区采访时,抓拍到两个孩子坐在废墟上玩耍的情景。孩子身后,是高扬的红旗以及正实施救援的消防官兵。这张照片,很快成为灾区战胜困难的最好表达。
回归寻常生活,是对灾区群众最好的精神抚慰。立新居委会党总支书记陈红明推开办公室窗户就能看到家:西边是刚落成的新家,充满了希望;东边是已成为风灾遗址的旧楼,承载着伤痛。有时下班回家,陈红明仍不免恍惚走错方向。
重建幸福生活,精神重建不可或缺。走进新沟镇南湾幼儿园,园长李玉红正准备给小朋友打开电视。“不要看龙卷风!”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这句话,让李玉红心酸:“这一年,有心理老师、社工的陪伴,孩子们的安全感增加不少,但要完全从灾害的阴影中走出来,还需要更多耐心和爱心。”
“感恩、知行”是这所幼儿园的新校训。“去年9月1日,我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课就是手语歌《感恩的心》。灾害让孩子们学会自救,更懂得感恩。”校园里,孩子们种下的鲜花成排成行,其中就有风灾中的“幸存者”,这些不知名的小花,正热烈绽放。
“住进新房,创业致富,今后的生活比想象中更好。饮水思源,遇上这么大的灾害,也只有我们党和政府,才能让受灾群众缓过神来、生活更有奔头。” 射阳县陈洋安置点的顾乃秀每天去家门前的农民画院,拿起画笔,用一张张带着泥土芳香的画作描绘新生活。
麦熟登场,万木葱茏,古老的射阳河静静流淌。废墟上的新生,见证狂风吹不垮、冰雹打不散的精神和梦想。
本报记者 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