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0

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在京颁奖 南通人顾晓松、崔维成获殊荣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05-27 14:47:00

  今天上午,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创新争先奖励大会在京举行,10个科研团队、282名优秀科技工作者获颁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南通大学顾晓松院士和南通籍科学家崔维成教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全国创新争先奖由中国科协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于今年4月报请中央批准共同设立,主要表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转化创业、科普及社会服务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科研团队。

  该奖项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国家批准设立的又一个重要的科技奖项,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

  包括157名院士在内的300多位各学科领域的杰出代表、科技管理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应邀担任评审专家。按照"德为先、术要精、能力强、基础厚、贡献大"的评选标准,经网上预审、初评、复评,从217个渠道推荐的1343名优秀科技工作者和227个科研团队中,共评选产生10个奖牌获奖团队、28名奖章获奖人选、254名奖状获奖人选。

  顾晓松院士

  顾晓松院士现为南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省基础医学优势学科带头人,曾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迄今以来南通本土培养的第一位院士。30多年来,他带领学术团队在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研究方面取得突出创新性研究成果,先后获中国发明专利12项、国际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学术论文125篇,研究成果被载入国际英文专著与教材68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省部级一、二等成果奖3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崔维成(资料图)

  崔维成现任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由崔维成担任第一副总设计师的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下潜到了7062米的海底,创下"中国深度",而崔维成本人也成为探索海底极限的蛟龙号试航员。2016年3月24日,由他担任总设计师的我国首艘万米载人深渊器专用科考船"张謇"号在台州温岭下水海试;12月,11000米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开始挑战马里亚纳海沟。按照崔维成的计划,到2020年,11000米载人潜水器将完成"地球深渊海沟之最"的终极挑战。2016年6月21日,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把崔维成评为"中国十大科技之星"之一。

  获奖者说……

  顾晓松:创新开创未来,仍将继续奋斗

  "这个奖,让我深切感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的时代重任与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今天上午,南通本土培养的首位院士顾晓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刚从大会上领到全国创新争先奖,难抑心中的激动。

  1953年出生于南通的顾晓松,1980年毕业于原南通医学院并留校任教,曾任南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现为南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省基础医学优势学科带头人,曾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围神经缺损修复与功能重建,是百余年来世界临床医学研究一大难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神经损伤患者40-60万例,美国和欧洲每年神经缺损病例也是好几十万,其中相当一部分为神经缺损病例。周围神经一旦缺损,就会出现神经支配区感觉丧失、运动障碍、肌肉萎缩等,造成终身残疾,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生活困扰。

  30多年来,顾晓松潜心研究,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到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国家973计划子项目,再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他带领学术团队在组织工程与神经再生研究方面,取得一个又一个突出创新性研究成果。

  ●

  他提出"构建生物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的学术观点,被作为新的理念载入英国剑桥大学新版教科书。

  ●

  他研制生物力学性好、降解可调控、低免疫原性、有利于血管生长和神经导向生长的组织工程神经,发明了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

  他发明生物可降解人工神经移植物,在国际上率先将壳聚糖人工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受试患者损伤肢体功能明显恢复,优良率85%。已经完成临床试验,正进入产品注册证书的申报。

  ●

  他创建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神经修复长距离神经缺损的新技术方法,成功修复人正中神经干8厘米缺损,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

  ●

  他创新性地研制了新一代细胞基质化丝素组织工程神经,并获中国发明专利及美国、欧亚、澳大利亚等国际发明专利,为我国组织工程神经的创新与转化应用进入国际领先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Science杂志撰文称"顾教授在世界上第一个将壳聚糖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第一个转化人工神经研究进入临床,是组织工程神经转化医学开拓者"。

  顾晓松先后获中国发明专利12项、国际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学术论文125篇,研究成果被载入国际英文专著与教材68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省部级一、二等成果奖3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也正因为这些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撑,我国组织工程神经研究走在了国际前沿。

  "今年国家首次设立‘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并首次评选‘全国创新争先奖’,这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对我们科技工作者投身创新驱动实践是一种莫大的激励。"顾晓松表示,创新开创未来,作为身在南通、在江海文化熏陶下成长的科技工作者,更要把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立足南通、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率领团队不断地推进我国的组织工程创新与产业发展,以家国情怀为动力,创新发展,多做实事,实现人生奋斗的价值。

  崔维成:沉下心啃"硬骨头",向"地球深渊海沟之最"进发

  "今年5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第一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这个节日前夕,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这无疑是对我前期取得科研成果的一种肯定。"26日下午,崔维成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获得这个奖项更是一种激励,鼓舞包括自己在内的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创新工作,勇攀科技高峰,在科研之路上有更高的追求、取得更大的成就。

  遗憾的是,由于此前早已定下的两个行程,崔维成无法亲自前往大会现场领奖。获奖证书将通过寄送的方式到他手中。对此,

  崔维成表示,自己在做的这些工作都是出于对科学科研的热爱,获奖后,"依然会沉下心来继续做科研"。

  崔维成(资料图)

  以张謇为精神偶像,这位从南通走出的"

  深渊

  "科学家,近年来广受外界关注。

  由崔维成担纲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第一副总设计师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和集成技术使我国在这一领域追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蛟龙"号海试期间,他更是身先示范,参加了每个新海区的首次下潜,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授予"深潜英雄"的荣誉称号。

  蛟龙号成功之后,崔维成重新组建团队,直接冲刺11000米载人潜水器的研制。项目启动缺乏资金,崔维成自己捐资,发动家人和朋友捐资,再争取学校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以此为基础寻求民间投资,创新出"国家支持+民间投资"的新模式,由此开启了"彩虹鱼挑战深渊极限"项目研制工作。

  在崔维成的带领下,团队攻坚克难,在3年时间内设计建造了1条4800吨级的"张謇"号科考船,完成了3台全海深万米级着陆器和1台全海深万米级无人潜水器的研制,3台着陆器于2016年12月在西南太平洋均下潜到了10890米的挑战者深渊。在他的统筹组织下,研制潜水器的总装车间建成,为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创造了条件。

  边攻关、边应用,边研究、边转化英国BBC把彩虹鱼项目作为中国未来五大科学革命之一作了报道,Nature杂志在两次报道中国的科技进展时,提到了彩虹鱼项目。2016年,崔维成被全球著名的《自然》杂志评为中国的十大"科学之星"。

  按照计划,到2020年,彩虹鱼11000米载人潜水器将进发马里亚纳海沟,完成"地球深渊海沟之最"的终极挑战。崔维成说,接下来的三四年里,整个团队都要沉下来,专心去啃"硬骨头"。"设备采购、设计资料、集成、调试、海试,每一步都不能掉以轻心,"在这期间,他讲带领团队发起最后的冲刺。

  科学和创新,需要从青少年开始培养、全民共同参与。崔维成透露,自己目前还担任上海市青少年海洋科技研究院院长,充分利用彩虹鱼项目的科研资源,向青少年学生普及海洋知识和增强海洋意识。而深渊中心已经成为浦东新区科普教育基地,过去3年里每年平均接待5000多位参观者。

关于版权: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或者提供合理报酬。
联系电话:025-84737000,联系邮箱:jubao@jschina.com.cn。

标签:

责任编辑:李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