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0

让江苏城乡各美其美

率先在全国展开城乡空间特色塑造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2017-05-21 06:40:00

  中国江苏网5月21日讯 “在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时代,‘特色危机’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城市问题。我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地域特色,伴随‘乡土中国’的衰微而与生物多样性一样渐行渐远。”5月20日下午,江宁织造博物馆内,一场关于“江苏城乡空间特色塑造”的专题论坛上,率先走上讲台演讲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来了一个现实而沉重的开场白。

  在这场汇聚海内外建筑和规划设计大咖的论坛上,也传出消息——江苏正着力进行系统而完整的城乡空间特色塑造,省住建厅制定出城乡空间特色的战略规划,整合省域特色资源、整合已有相关规划,不再区分城市、小城镇和农村,而是将整个省域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特色勾勒和塑造。

  “平原沃土是江苏重要的特点,江苏又是鱼米之乡,季相分明、动物多样、植被丰富,地域空间上形成了七色风土——太湖水网平原是锦绣江南鱼米乡;宁镇扬丘陵岗地山体绵延、山水相融;苏北滨海平原滩涂湿地生生不息;还有长江冲积平原、里下河低洼平原、淮宿黄泛平原、徐海丘陵平原……”王建国历数“江苏特色”,既讲“南秀北雄”又讲人文荟萃,而江苏城乡富有的自然和文化特色资源,正是发展江苏、弘扬江苏精神和传承文化非常重要的天然禀赋。

  对于江苏率先在展开城乡空间特色塑造的尝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杨保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给予生动评价说:“当前产业升级有三个要素:依靠科技、注入艺术和文化。好比喝茶,前30年中国解决的喝茶问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但这个‘茶’已经过剩,北京5分钱一碗的大碗茶现在没了,因为生活水平提高、市民消费需求升级了。现在的‘茶’已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这个如果能提供出来,有大量需求。当前转型时期,特色空间塑造是时代和百姓的需求。未来越来越多的是生活空间,越来越少的是单一的生产空间,当新经济引领发展时,未来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将来的人会希望在风景如画的地方来思考、来工作,因为发展主要靠创意。”

  杨保军说,大自然很眷顾江苏,它是南北文化交汇之地,文化的生命在于它的多样性,它像一个熔炉,能炼出新的思想和文化。各地的文化遗存相当于一颗颗珍珠,镶嵌在江苏的城镇和村落中。城乡空间特色塑造,则把城市、乡镇、村落系统性地粘在了一起。

  杨保军也有善意提醒。“特色与特点不同,特色的‘色’指的是底色,即展现出来的相貌与内在气质相一致。穿个奇装异服、染个金发,这是特点,不是特色。地域的文化与气质要相符,须尊重历史特点和价值。乡村与城市要差异化,可以提乡村现代化,但千万不要提‘乡村城市化’,乡村就是乡村,城市就是城市,乡村一旦按城市的模式去建造,‘我是谁’的身份就没了。”杨保军说,日本在追求现代化道路上走得很远,但是它没有失魂落魄,依然保持着日本的传统文化,它的村落、城镇依然有非常浓郁的日本气息,这与日本极早倡导“建设美丽而有风格的国土”有关。“国土”就包括了城、镇、乡,江苏如果把城乡空间特色塑造出来,追求的就是建设美丽而有江苏特点的国土。

  “没有文化的特色不叫特色。”在东南大学教授段进看来,“城市空间特色”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文化。“现在很多人认为,只要是跟其他不一样的就是特色,结果产生出很多奇奇怪怪的建筑,往往脱离当地的风俗、文化、习惯和自然。把中华的传统都移植下来就是特色了?也不是。我看到有北方城市建一条特色街,把安徽的马头山墙也用过去,这不是特色。特色是必须立根于地方文化生长出来的,有内在的基因。”

  段进认为,城乡的空间特色事实就是地方文化的体现,千万不能用国际的标准来要求它,它一定是在当地的环境、生活和文化中长出来的。城乡空间特色不单单是好看不好看的问题,而是文化自信的问题。基于此,建议江苏城乡空间特色研究应提高到文化战略高度,以真正起到文化名片和竞争的作用。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名誉教授夏铸九也有话要说:“建筑的主角其实是人,目中要有特色,心中要有人,才能营造友善的生活环境。”

  特色塑造,还关联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美国纽约贝氏建筑事务所总裁贝建中眼中,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必须尊重文化基础优势,但不能仅仅模仿,而是应将传统与现在的建筑融合共生。“有些人可能会说,一个老房子要配老的家具,如果老房子必须用老家具,是不是房子里面的人要穿着当年的服装?!”他表示,既应尊重传统文化,对历史怀有敬畏之心,又不能囿于传统,依然需要创新,促进现代和传统两者之间很好的结合。

  城乡空间特色塑造,更将唤醒江苏乡村复兴。杨保军说,过去对待城乡有偏差,城乡隔裂,各种要素从乡村流往城市。而江苏城乡空间特色塑造起来后,未来农村很可能会吸引一批对乡村生活向往的城里人去创业。按照中国美学“人的自然化、自然的人化”的特点,人一直有回归自然的梦想和追求,未来真正诗意的生活就是诗酒田园,不仅是消费,还有感悟、有启发,有创新,“互联网时代信息高度畅明,乡村将成为某一类人理想的生活环境,越是传统的,越是时尚的”。

  本报记者 汪晓霞

标签:

责任编辑:王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