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0

“大走访”更需“会走访”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2017-04-02 06:48:00
新华时论省委提出,开展大走访活动,总的要求是要做到全面覆盖,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把所有城乡居民和企业都走访一遍,做到一户不漏、一企不落。这个要求标准不低,对各级干部来说,除了具备“我要走访”的主动,更要有“会走访”的本领。大走访是一种责任。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始终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党的根基所在。如果缺乏这种认识,把大走访看成是多出来的任务和负担,大走访就可能流于形式。

  新华时论

  中国江苏网4月2日讯 省委提出,开展大走访活动,总的要求是要做到全面覆盖,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把所有城乡居民和企业都走访一遍,做到一户不漏、一企不落。这个要求标准不低,对各级干部来说,除了具备“我要走访”的主动,更要有“会走访”的本领。

  大走访是一种责任。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始终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党的根基所在。如果缺乏这种认识,把大走访看成是多出来的任务和负担,大走访就可能流于形式。干部“会走访”,首先必须“真走访”,不能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不能搞前呼后拥层层陪同,不能走过场只重台账不重内容,更不能端着架子到基层“摆谱”。如果人下去了却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即便到了群众家里也是穿堂过屋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把群众当成完成任务的道具,这样的“走访”只会引发群众的反感。

  大走访更是一门学问。现在,公务员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但同群众打交道的能力水平不一定同步增长。“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因为不熟悉基层尤其农业农村农民的情况,有的干部下去以后同群众谈不到一块,话没说几句就冷场,只得讪讪而退;或者胸中一团火而脑中一团麻,下去以后情况问了一大堆却没把握住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些都是能力不足、不会走访的具体表现。

  大走访活动开展后,各地干部掀起了深入基层的热潮,总体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因为组织协调问题,也有群众反映在家里已经接待了市、县、乡好几批走访干部。这尽管是个别现象,但也提醒我们,“会走访”问题值得重视。在一定时间内把城乡居民和企业一户不漏一企不落地走访一遍,首先要做好统筹与协调工作,避免“旱涝不均”“冷热不一”。对地方来说,“会走访”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各项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活而有序,这就需要做好计划,对哪些干部走访哪里作出周密细致的安排。对上一级干部来说,下去之前也要及时与地方通气,安排好走访对象,避免重复走访。

  与群众打交道是一门复杂的课程。实现干部“会走访”,要做的工作很多。最基本的来说,一是要带着感情,感情是“道”,技巧是“术”,“道”是本而“术”是末。只要对群众充满感情,真心诚意地走近群众,即便口拙一点,群众也会热情相对。二是要带着准备,事先“预习”,做好功课。对地方而言,也可以适当组织一些培训,帮助干部了解省情市情县情等相关情况,教他们一些调查研究的基础知识,编辑一些类似于“注意事项”之类的教材,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同群众打交道的能力。三是要带着问题,突出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大走访”不是普通的“送温暖”,也不是简单的访贫问苦,而是带着了解民情、排查问题的强烈目的。通过大走访,既要发现和摸清问题,又要梳理和解决问题,找出哪些是个性的、区域性的、阶段性的,哪些是共性的、面上的、长远的,还要善于分析和反思问题,从根源上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剖析、诊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如果两手空空、脑子空空就下去走访,脚踩西瓜皮走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随性走访”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

标签:走访;群众;问题;干部;下去;不能;来说;一些;时论;新华

责任编辑: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