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江苏要闻 > 正文

0

全国政协委员、省作协主席范小青:防止素质教育变味成“升学工具”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肖姗 刘晓   2017-03-06 10:19:00
 
全国政协委员?省作协主席范小青? 刘晓 程俊翔摄
 
扫描二维码,观看访谈视频。

  四处考证,到处报班,只为了升学择校时多一些砝码——对眼下这种变了味的素质教育,全国政协委员、省作协主席范小青直指“累的是孩子,苦的是家长”。在接受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融媒体访谈时,她呼吁,防止素质教育变成升学工具,变成中小学生新的“负担”。

  记者:您今年带来的提案是关于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具体有什么建议?

  范小青:素质教育本来是培养学生全面素养,让孩子亲近人文艺术,陶冶情操,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但在推广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却有“变味”的趋势,把素质教育作为另一种负担加在孩子头上。比如,有些学校明文规定,孩子要评三好学生,一年级的时候就要有三张素质教育的证,学生为了拿三好学生,就要再报课外辅导班。有很多一年级的小学生除了校内要学习功课以外,在业余时间还要上课,还要考试拿证书。有的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一年都需要这样的证。孩子在这样的素质教育上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不堪重负,我认为这种现象亟待改变。

  记者:素质教育变成工具,症结在哪里?

  范小青:学校的导向、家长的心理、社会辅导机构的宣传等都是导致素质教育“变味”的原因。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孩子甚至还没上小学就开始上各种培训课了。因为家长知道竞争很厉害,一旦你上了一年级,其他孩子已经有几个证书了,那你的孩子又跟不上了。一些热点学校,或明或暗地把素质教育的证书当成“加分证书”,导致了孩子这方面负担越来越重。

  记者:应当怎么让素质教育回归应有的位置?

  范小青: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应当合理看待种种证书,在对学生评估上不能唯证书论,更不能把它当成升学工具。应当在学校本身的教育中,增加素质拓展、人文教育的内容,把素质教育体现到语文、数学、英语这些文化课程本身。此外,家长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看到培养孩子的兴趣胜于拿到一本证书,过早地逼着孩子去上课考试,反而会抹杀孩子继续增长人文素养的潜质。要看到,人文素质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基础作用,即使今后搞理工科,如果你的人文素质不够、人文情怀不够的话,也是走不远的。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肖姗 刘晓

  本报北京3月5日电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