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加快建设国际知名高科技产业园区
2月27日,中新双边合作联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同日召开。23年前,中新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23年间,园区在开放合作、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中新友好合作的成功范例和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象征。
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徐惠民表示,新的阶段,园区将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以富民提升园区经验,打响“创新之城,非凡园区”品牌,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科技产业园区。
在开放中增强发展动能
翻开2016年苏州工业园区的“成绩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0.6亿元,同比增长7.2%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8.1亿元,增长12%;进出口总额490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523.1亿元……经济指标向好,奠定了园区“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作为新加坡和中国政府间首个旗舰合作项目,园区不断在开放中增强发展动能,把对外开放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
2月24日,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发文,在全省推广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改革经验,一共5个领域10个改革事项。2015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为园区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两年多来,园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积极探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开放合作、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城市治理等多个方面形成一批改革创新成果。
“园区经验”的宝贵之处,不仅在于其理念和制度的先进性,更在于经验的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给国内其他区域发展以启示和借鉴。从2007年起,园区先后与宿迁共建苏宿工业园,与南通共建苏通科技产业园,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共建霍尔果斯口岸开发区,与苏州相城区共建苏相合作区,与滁州共建苏滁现代产业园……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
本次中新理事会议明确,园区要充分发挥中新合作优势,扎实推进开放创新综合试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丰富发展“园区经验”,继续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要持续深化对外开放,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抢抓全球价值链重构机遇,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成为构筑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排头兵。
创新提升转型加速度
本次中新理事会议上,在中新两国领导共同见证下,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院签署了《关于深化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合作的意向书》。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园区重要的新兴产业之一,去年普华永道盘点的年度全球生物技术公司十大融资排行榜中,位于园区生物纳米园的信达生物和基石药业分别位列第二、第六。
今年1月,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项目在园区启动,该中心由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大卫韦茨倡导创立,瞄准生命科学、精准治疗以及大健康领域,致力于吸引来自全球的相关创业项目。这个中心的进驻,正是因为园区已集聚了国内外数百家生物制药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生态。
近年来,园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国际化开放型创新体系,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要素,营造良好的法治、市场、金融、服务和文化环境,形成接轨国际、开放合作、配套完善、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数据显示,2016年,园区三大战略新兴产业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云计算分别实现产值470亿元、380亿元、350亿元,增长24%、36%和25%。
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体。2016年,麦迪斯顿、旭创科技、康宁杰瑞、纳微科技等科技小巨人企业加速成长,信达生物、通付盾、基石药业、同程旅游4家企业晋级10亿元融资俱乐部,数量占全省八成。博世汽车、协鑫集团、阿迪达斯等重点企业营收迈上200亿元台阶。园区将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自主培育2~3个千亿级战略新兴产业,实现新兴产业的引领示范;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培育形成1~2家千亿级地标型企业。
创新带来的发展效应正在园区加速显现。徐惠民表示,下一步,园区要扎实推进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进一步确立创新风向标,拓展创新工作面,贯通创新价值链,完善创新生态圈,认真回答好“创新四问”,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奋力走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最前列。
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2016年,园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3万元,增长8.1%。围绕富民主题,徐惠民提出,要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各类保障,优化公共服务,营造宜居环境,提升精神文明,努力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使园区成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窗口。
园区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体现在文化、教育、卫生、城市建设等方方面面。苏州首个本土交响乐团去年底落户园区,乐团吸收了15个国家和地区的63位优秀乐手,计划今年推出51场音乐会以飨市民。在发挥好苏州文化艺术中心等载体作用的同时,园区还将加快体育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精心办好金鸡湖国际半程马拉松、金鸡湖端午龙舟赛、金鸡湖艺术节等品牌文体活动,催生文化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打造独特城市文化和精神气质,不断提升文化引领力和发展软实力。
2016年,园区基础教育保持高位均衡发展,46个教育建设项目有序推进,9所学校和幼儿园建成启用。医改工作纵深推进,公共卫生中心对外运营。久龄养老院建成投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启动试点。社会保险(公积金)制度并轨取得成效,相关待遇标准稳步提高。
产城融合是园区发展的鲜明特色,也是吸引集聚项目、人才的重要因素。2016年,园区宜居新城建设不断加快,智慧大交通、轨交3号、5号线交通一体化和地下空间规划、城铁商务区控规调整及城市设计方案制定完成,智慧社区“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在全省推广。今年,园区将坚持把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内涵作为重点,顺应发展规律,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规划建设和精细管理,注重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努力营造更加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
本报记者 孟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