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大型新编扬剧《郑板桥》在宁首演
2023-07-06 10:03:00  来源:扬州日报  作者:王鑫 王璐  
1
听新闻

昨晚,作为江苏省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巡演暨基层文艺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之一,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创演的大型新编扬剧《郑板桥》在江苏大剧院首演。该剧以地方戏曲的形式再现“扬州八怪”之首、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带领观众领略不一样的大师风骨。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长金等观看了演出。

再现郑板桥的一生 画兰、画竹、画石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在民间留下很多传说。扬剧《郑板桥》的故事,就从郑板桥两度寓居扬州开始说起。

郑板桥画兰,画出兰的幽静恬雅。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郑板桥踱步到扬州西郊,文杏树下,遇见知己饶五娘。饶五娘年轻貌美,更是仰慕郑板桥的文采已久。两人一见钟情,相互爱慕。这场偶遇,更像是一次热烈的双向奔赴。

此后,饶五娘一直陪伴在郑板桥的身边,陪他上任山东,陪他丢官归田,陪他清贫度日,陪他笔墨余生。这是郑板桥的爱情,宛如破盆之兰,四时不谢。

郑板桥画竹,画出竹的不屈风骨。郑板桥考上官职,赴任山东,恰逢三年大灾,民不聊生。他上报朝廷,开仓放粮,朝廷旨意迟迟不来,他不忍百姓疾苦,擅自放粮救命,朝廷怪罪,革去官职。

暮年板桥,再次回到扬州,虹桥樱桃,隋堤杨柳,能不忆扬州?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有书画丹青之长,同有守正恶邪之志,瘦西湖畔饮酒作诗,五亭桥下听风赏月。

郑板桥的好友卢抱孙,在宦海中几度沉浮。“意气”二字,是郑板桥与他的论道之题。卢抱孙的“意气”是一时冲动,而郑板桥所论的“意气”,是出淤泥而不染,是两袖清风的意志和舍己为民的气概。这是郑板桥的官场,宛如风前之竹,百节长青。

郑板桥画石,画出石的坚强质朴。面对盐商的诱惑,郑板桥毫不心动,坚持自我。盐商张从想凭着丰厚的财力,诱惑、压制、欺负郑板桥,但是郑板桥如同一块石头,铁骨铮铮。

郑板桥与一位寒士不期而遇,寒士自称金陵人士,一生心血写就一部作品,久闻扬州乃是雕版印刷重镇,无奈官刻不成,坊刻不应,家刻不接。郑板桥翻起这部名为《石头记》的作品,不由触字伤情,这书中的故事,竟和自己的人生如此相似。自己也曾一掷千金,也曾囊中羞涩,也曾锦衣华服,也曾破衣百衲,自己仿佛就是书中的一块顽石贬红尘。这是郑板桥的人品,宛如山巅之石,万古不败。

舞台上的郑板桥,他有真气,面对权贵时不苟同俗,傲然独立,是历史铭记在册的清官;他有真意,担负重任时枝叶关情,民声在心,是百姓交口称赞的善人;他有真趣,生活拮据时无锁无枷,自得其乐,是后世仰而望之的趣人;郑板桥是当之无愧的千秋不变真君子。这便是坦荡书生,千秋不变。

天时地利人和 一切都是最好时机

对于市扬剧研究所来说,等待这部《郑板桥》已有很多年了。史可法、谢安、鉴真……一位位在扬州历史上留痕的人物,都曾被搬上扬剧舞台。而这一次,他们选择了郑板桥。

一切都是最好的时机,在《不破之城》《衣冠风流》《千里江山》之后,扬剧再度等来了导演韩剑英和编剧罗周,他们的组合代表着国内戏剧舞台创作的顶流。

等到大量翻阅材料后,罗周才知这一次创作有多难。板桥一生,经历十分平淡;民间故事虽多,却过于零碎。可唱了半辈子《板桥道情》的李政成,怎能不演郑板桥?难归难,罗周倒没想过打退堂鼓:她不写,谁写?他不演,谁演?李政成从未辜负过文本,每一次都能稳稳地站在剧本之上,光彩流溢。

李政成在饰演板桥时,不能挺拔,又不能不挺拔;不能寒酸,又不能不寒酸;不能糊涂,又不能不糊涂;不能普通,又不能不普通——这是说,郑板桥的外部生存状态与他内在精神构成,贯通了泥土与云天。他低入尘埃、受尽苦寒,又跃然而出,好似海上升起的明月。

李政成完成了“不可能”:他同时完成了最市井烟火的与最文人风骨的、最短暂的与最长远的、最贫寒的与最繁盛的、最哀愁的与最快乐的、最可悲悯的与最让人心向往之的……他将卑微与崇高、痴憨与智慧、残缺与完整,那些人们能想到的、所期待的“两极”,全部完成了。从而给观众带来极特殊的观剧体验:明明在看一个佝偻老翁,却觉春风扑面、俊逸凌云。

最后一段李政成的唱段,一口气60多句,清板+梳妆台+大开口+联弹+堆字大陆,五个曲牌衔接自然,行云流水。李政成几乎是安安静静地站着唱完了主曲。台上空落落的,只余他一个人;台上又分外“喧嚣”,通过李政成的唱念,红尘过往,在观众眼前一幕幕流过,人世兴衰,都凝聚在他一人身上。

戏剧不是一个人的艺术,剧中其他的演员,卢抱孙、张从、饶五娘、饶五娘母亲、曹雪芹……每位演员的表演都很到位,演员不是演员,而是人物本身。

扬州戏迷前往南京 齐声赞叹一出好戏

演出当晚,江苏大剧院戏剧厅座无虚席,观众们对于这场精彩的演出,给予了热情而发自内心的掌声,很多戏迷从扬州赶赴南京看戏。

夏鹭是扬州工商银行的一位职工,平时也是一位扬剧票友。“我的母亲以前就是扬剧团的,我们全家都很喜欢扬剧。这出《郑板桥》特别不一样,和我们之前看的传统扬剧有了明显的区别,结构清晰,唱念皆佳,能够欣赏这样一出好戏,值得我们跑一趟南京。”夏鹭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陈坚说,他是扬州人,平时工作在南京,这次在南京欣赏扬州扬剧研究所的精彩演出,可算是狠狠过了一把瘾。

扬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葛瑞莲说,从今年5月在扬州试演之后,导演、编剧、演员又对这出戏进行了更加细腻的打磨。昨晚首演,舞台上的呈现更加注重细节,呈现出更趋完美的艺术成果,这是扬剧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给戏迷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

标签:
责编:王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