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速报时间少于1分钟,新建溧水和浦口两个形变观测台,建设南京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近日,南京市政府印发《南京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指导全市2021-2025年防震减灾工作作出部署。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阿里亚 胡玉梅
建成应急疏散场所324处
台网监测能力从2.0提高至1.5级,地震速报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3分钟,可实现1分钟内测定地震三要素……“十三五”期间,南京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明显提升。
台网监测能力上,辖区地震前兆观测数字化率达100%,观测项目密度达到2.0台项/千km2,震中定位精度进一步提高;地震研判能力稳步提高,建成数字化测震台网、地球物理台网、强震台网、烈度速报台网等地震监测系统。高淳分量应变和六合体应变观测数据分别接入中国地震台网数据库;地震观测数据连续率持续保持在99%水平。
地震应急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已建成中心、固定、人防掩蔽和应急疏散场所324处,总面积达到3098万平方米。物资储备能力得到加强。“十三五”期间,全市开展地震应急演练142场,指导全市中、小学校防震减灾演练达到100%。成功处置9次有感地震,实现震后1小时内提供震灾快速评估结果,并在1.5小时内提供人员伤亡、房屋破坏等初步信息。
群测群防工作得到落实。建成地震宏观观测点17个,市、区两级灾情信息员队伍13支1400余人,定期开展有关业务培训。
从6个方面提出具体目标
《规划》指出,到2025年,防震减灾总体能力继续保持江苏省领先水平。防震减灾科技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初步形成以信息化防震减灾为标志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体系。到2035年,基本实现南京市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
如何实现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体系?《规划》中,就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地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居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新时代群测群防能力、智慧防震减灾能力等6个方面,提出“具体目标”。
其中,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方面,“十四五”期间达到1.0—1.5级。测震台网密度达到1.8台项/千km2,前兆观测项目密度达到2.3台项/千km2,建成覆盖市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震监测网络。地震速报时间少于1分钟;震后30分钟快速产出地震烈度图;1小时内获取震害信息;4小时内提供重灾区范围。
建设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
《规划》中提出“加大对防震减灾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的目标要求,并列出了重点工程项目清单。其中包括,在江宁小铜山附近新建一个标准化前兆观测台。
新建溧水和浦口两个形变观测台,纳入原有的高淳、六合和江宁形变台,组成高精度地震形变观测台网,观测精度达到100Hz。建成后能采集地区固体潮、远震地震波、地方微振波等各类信号,填补监测空白。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在溧水地震台新建一口水温、水位流体等测项的综合观测井,还对高淳、溧水、江宁、六合、浦口和新模范马路井6个主要台站进行改造。
《规划》中还提到,将升级“南京市地震应急决策指挥平台”,建设“南京市地震灾害应急基础数据库”,并将该数据库纳入“南京市地震应急决策指挥平台”。项目完成后,将整体提升全市地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