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不到一昼夜,排查信息超4000条
——探访南京市建邺区涉疫人员信息筛查“中枢”
2021-08-01 06:3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鹿琳  
1
听新闻

“您好,公安机关下发的大数据显示,您近期有禄口机场经停史,请问您最近是否去过机场……” 7月31日下午,南京市建邺区新华传媒大酒店翔宇厅内,询问声、敲击键盘声此起彼伏,一排排临时搭起的工位前,所有工作人员都戴着耳机,紧张忙碌,争分夺秒摸排人员信息。

这里是建邺区新冠疫情防控指挥部呼叫中心,也是全区涉疫人员信息筛查的“中枢”。

7月26日晚6时,建邺区委教育工委发出通知,号召广大教职工紧急行动起来,到疫情防控一线去。两小时不到,一支50人的志愿者团队,冒着台风暴雨,从全城各地赶到指挥部集结完毕。签完保密协议,志愿者当场进驻呼叫中心,拿起对讲机,戴上耳麦,开始了流行病学电话调查。志愿者们从当晚连续工作到次日下午,共排查信息超4000条。

沟通倾听、询问核实、登记信息……一整套操作,南京奥体艺术幼儿园老师洪微微每天要重复近百次。“信息核查,首要原则是精准。”洪微微举例说,第一轮常住地址的核查要精确到楼栋、单元、门牌号;第二轮对有机场行程史人员的排查,停留了多长时间、有无进餐和使用厢式电梯、是否已经居家隔离、是否打过疫苗、已经做了几次核酸检测等,都要问清楚。

一遍遍询问、一项项核实、一次次记录,高峰时期,志愿者一天要打上百个电话,一个班次下来不少人声音嘶哑、耳鸣耳痛,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人员摸排是快速阻断疫情传播链条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关乎能否精准防控。此前,南京市各区域板块的普遍做法是,将公安机关下发的大数据信息下达各个街道社区,由社区网格员一个个核实,街道汇总,再逐级向区、市相关部门反馈。

“涉及人员多、排查数据多,基层任务十分繁重。”记者采访时,多名社区工作者反映,疫情暴发初期,下发到社区的数据量非常大,社工经常通宵达旦排查,不少数据还有重复,比如一个居民的信息既出现在手机信号捕捉人员的数据中,又出现在有机场购票史人员的数据中,导致基层重复劳动。一社工直言,“社区本身还要承担核酸检测采样、居家隔离居民服务等大量工作,人手有限,实在忙不过来。”

既要给基层减负,又要让数据精准,建邺区呼叫中心的背后,还有数据指挥中心的支持。数据指挥中心下设数据呼叫、数据处理、政策指导、落地管控等6个小组,接收市里的数据后,初筛去重形成“人员底册”;“人员底册”交由呼叫中心核查,形成“信息统计表”,流转到数据处理组进行综合研判;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差异化处置方案,最终形成下发给街道社区的“指令表”。

变多头信息为统一数据,建邺区在全区6个街道设立数据特派员,全部为本街道成长起来的部门区管干部,由数据指挥中心直管,负责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扎口。建邺区一街道工作人员说,“以往通信部门、公安、指挥部等各种信息给到街道,要对接不同部门的不同人员,难免出现疏漏。现在接收数据、报送数据都找特派员,高效方便。”

“‘指令表’就是社区的‘作战图’。”兴隆街道数据特派员杨洁介绍,不仅要把“指令”带到社区,更重要的职责还有督查社区的完成落实情况。例如,相关人员是不是按照要求隔离、在哪里隔离等,确保疫情防控相关举措的落实不打一点折扣。

“建邺区一周内要完成的排查量是去年武汉疫情期间单月排查量的10倍,需要消耗大量人力。”建邺区委常委、副区长伍洋介绍,通过数据中心对接收数据的过滤、提纯、加料,可以让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指令“一插到底”,精准传达到每个社工手上,让社工有更多精力落地查人。

有了“中心”支持,建邺区基层社区工作者普遍感受到明显变化——原先繁重的基础数据比对工作量极大减轻了,如今社区主要精力集中在苏康码检查、组织核酸检测和服务群众上了。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