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盘活存量载体,引领创新回归 ——万“巷”更新,老城转型“南京答案”
2021-05-17 07:0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南京老城,万“巷”更新,活力奔涌。

5月11日,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专题调研创新名城建设工作时强调,进一步优化创新空间布局,江南主城要重点打造城市硅巷、大学创新港等集约化、复合型创新空间。

南京市科技局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年改革探索,南京玄武、秦淮、鼓楼三个老城区累计建成市级备案硅巷载体32个,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集聚高新技术企业154家,培育引进科技型企业近1200家,产业集聚度超过70%。

创新,是发展的主引擎;改革,是创新的点火系。空间载体、新兴产业和配套政策都没有优势的中心城区,如何在创新“一盘棋”中展现作为、扛起担当?2018年底,南京把老城创新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首次提出“硅巷”概念,用市场化方式盘活低效空间、导入新兴产业、优化创新生态,破解老城“空心化”难题,提升载体“容积率”和创新“含金量”。

打通机制性梗阻,破解结构性矛盾,城市硅巷用改革“一把钥匙”开启老城转型“多把锁”。南京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认为,“百万硅巷”的背后,是南京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校地融合、城市更新、产业转型等中心工作,探索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黄金地段”释放“钻石效益”

车来车往的北京东路上,房龄超过40年的南京工艺美术大楼有了新的名字——新工创艺硅巷。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年初就从校园里搬了进来,48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现代感十足。“过条马路就到学校,选择这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近。”研究院副总经理袁玮说。

城市多中心化进程中,企业、高校、机构加速向新城和郊区外溢,在老城留下大量年代久远、配套老旧、功能缺失的老厂房、老校区、老楼宇。把“负资产”转化为“新增量”,只能靠改革。南京对标纽约曼哈顿,以国际视野优化顶层设计,用改革举措破除制度藩篱,坚持“主城区”坐标,贯彻“无边界”理念,解决“空心化”问题,避免“二房东”思维,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空间,让创新活力回归主城。2019年起,城市硅巷连续3年出现在南京市委“一号文件”中,成为老城区推进创新名城建设的主要抓手。

老旧载体产权结构错综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千头万绪,转型利用既要实事求是,又要突破创新。南京坚持“一案一策”,最大限度调动高校、企业的积极性,探索多元化硅巷建设模式。在板仓街,南师大原紫金校区以政校企三方合作的模式,成为南京首个由高校校园整体转型的硅巷载体;在蓝旗街,秦淮区鼓励5311厂拿出老厂房,通过利益共享机制打造秦淮硅巷创新广场,引入专业企业运营管理;在古平岗,十四所将老厂区交给鼓楼高科集团,建设南京首个“5G智慧园区”……城市硅巷星罗棋布,创新之火在老城街头巷尾越烧越旺。

分析城市硅巷的布局不难发现,几乎每一个载体周边,都有一座响当当的高校院所。南京是科教之城,硅巷建设就是要用重构资源配置方式,用改革这把“攻坚锤”,打破高校院所的物理边界,让科研成果就近落地转化,让人才团队就地创业。

去年揭牌的“秦淮-南航创新湾区”,掀开了硅巷建设、校地融合的新篇章。“创新港湾”将作为融合发展新起点,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新研机构组建、校友资源集聚、人才互派挂职等领域,与大院大所大企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把“两落地一融合”引向深入。

“高校院所是属地发展最坚定的‘伙伴’,科教资源也是老城创新最硬核的‘底牌’。”玄武区科技局局长史庆锋认为,当城市空间与创新空间深度融合,硅巷成为连接高校与地方利益的纽带,形成“创新共同体”,在老城“黄金地段”释放“钻石效益”。

“产业图谱”导航“资源上楼”

珠江路与龙蟠路路口,东鼎大厦的改造正快速推进,锦创数字产业园即将在创新周期间开园亮相,南京首个视觉美学实验室也将同步交付使用。

载体出租率直接决定运营企业的收益,但锦创并不急于把载体填满。就在这个月,园区还拒绝了一家销售类的大企业。“宁缺毋滥,入驻企业一定要与数字产业相关。”运营方负责人夏可斌最近忙得不可开交,喜马拉雅、B站的全国核心代理商已经进驻办公,索尼、华为也进入深度对接阶段,“这是政府对园区的产业定位,我们希望借此激活珠江路的创新基因。”

产业是硅巷活力的灵魂,也是老城转型的根本。南京对硅巷产业布局提出“专而精”“特而新”的要求,围绕高校院所的优势专业及其关联产业、龙头企业,确立硅巷主导产业方向,形成聚焦突破效应。“旧瓶”装“新酒”,每条硅巷载体都画好“产业图谱”:玄武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医疗招引企业,秦淮锚定芯片应用、航天技术方向发力,鼓楼重点围绕数字经济、文化创意布局。载体的产业集聚度能否达到70%,成为地方政府考核硅巷运营绩效的“硬杠杠”。

告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愈发精准的产业定位,让资源导入更加有的放矢。“按照载体规模大小,对全区所有硅巷的产业方向进行限制,目的就是更加聚焦某一个领域,通过企业的协同发展做出特色。”鼓楼区科技局副局长葛枫介绍,该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下的硅巷载体,只能有一个产业方向,超过3万平方米的最多也不能超过两个。目前,鼓楼硅巷基本形成了数字经济、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4条主导产业链,载体主导产业聚集度达72%以上。

在硅巷形成产业链,一家头部企业能抵得上几个招商团队。联通物联网总部,是秦淮硅巷·悦动新门西的“带头大哥”,围绕物联网在畜牧业、工业、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应用,企业已拿到5个国家级项目,申请35项专利。目前,园区已集聚20余家物联网上下游企业落地,利税超5000万元。

没有产业的更新,就没有城市的更新。老城区“退二进三”已走过近20年的历程,玄武、秦淮、鼓楼的服务业占比全部超过90%,改革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华山一条路”。在主城土地资源愈发稀缺的情况下,城市硅巷释放出的空间格外珍贵,必须引入更有科技含量、更具市场前景、更高产出效率的产业资源,在存量载体中创造增量价值。

“复合生态”服务“创新闭环”

老城的复兴,首先是人才的复兴。

落在城市硅巷里的企业和人才团队,发展阶段、产业方向、政策需求都不尽相同,为每一颗“创新种子”都提供合适的成长土壤,需要政府和运营方协同发力,打造涵盖全要素、全周期、全链条的政策体系和创新生态。

今年2月,南京农业大学研一学生杨子懿有了新的身份——绛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凭借着自主研发的食用油新鲜度检测技术,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玄武区科技局将杨子懿推荐至INNO未来城,不仅给予各类资金扶持,还免费提供了2个工位,公司注册也是全程代办。杨子懿更看重的,是主城区的生活环境——交通便捷可达、公共服务完善、生活配套一流,“拎包入住,一站无忧”。

城市硅巷是创新圈,也是生活圈、休闲圈。南师大玄武科技园,老校区的操场被保留出新,走出办公楼就能来一场友谊赛;在悦动门西,晓书馆是年轻创客劳逸结合的好去处;南工大硅巷把宿舍楼改造成了人才公寓,最大限度降低生活成本……通过空间重塑,功能再造,硅巷一站式就近解决人才的各类需求,让他们心无旁骛谋创新。

既有产业上下游,也有服务上下楼。初创期企业更需要金融、法律、财务、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创服、创投支持,主城区专业中介机构集聚,硅巷载体运营商转变服务模式,搭平台、引资源,让入驻企业在“家门口”就能遇到“良媒”、找到“婆家”,掘好“第一桶金”。玄武区由政府牵头组建了硅巷大联盟,14个载体外加14家机构,推动各类资源多向流动、优势互补。秦淮区成立硅巷创新实验室,聘请51名专家,专门研究如何服务创新,研发推广更多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产品和项目。

当硅巷企业发展壮大,需要更广阔的天地时怎么办?南京探索“孵化在硅巷,产业化在园区”的模式,统筹全市创新空间,推动硅巷与高新区相互支撑,形成“梯度培育、链式复合”的创新闭环,厚植“科创森林”。

5月8日,南京城市硅巷建设推进会在南师大玄武科技园举办。三年先行先试,南京的城市硅巷已经走过了政府引导示范的初始阶段,迈向市场化程度更高、服务体系更健全的2.0版本。今年初,《秦淮硅巷高质量建设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试行)——南京城市硅巷建设发展指导标准研究》正式发布。秦淮区将通过硅巷建设的标准化探索,对各园区进行量化考核,并根据结果进行评先奖优,激励载体运营方不断优化园区产业结构,构建优良生态体系,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发展向前一步,改革更深一层。南京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分析,创新名城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精准破解老城转型发展的一系列“卡脖子”问题,城市硅巷必将成为创新的始发地、创业的活力场、创投的对接区,在新发展格局中打开无限想象空间。

记者 盛文虎 仇惠栋 董翔

通讯员 秦峰 张程

标签:文虎;老城;创新
责编:陈康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