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南京2800家中小制造企业发挥中坚力量 城市前行离不开工厂车间
2021-04-26 07:03: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李凯 颜芳 周敏  
1
听新闻

记者 李凯 颜芳 见习记者 周敏

4月22日,在南京溧水开发区欧格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前,两辆来自连云港的平板大拖车正在装货。

今年一季度,欧格的销售额比2020年同期增长40%,而2020年比2019年增长110%。这家生产保温材料的传统小厂,居然在疫情期间大展优势,一举拿下有望奠定行业龙头地位的大订单。

制造业跑在经济前面。新华社4月23日报道,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9.7%,比2019年同期增长20.2%,两年平均增长9.6%。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3%,两年平均增长6.9%。

南京有制造业企业3188家,中小企业2800多家。不同的生产车间、技术、业态和发展理念,交织成中小制造业的万千形态。

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南京要像重视科技创新一样,重视生产制造。正视制造业发展的三大问题,让创新和制造相互交融,以此夯实一流城市的雄厚根基。

传统“车间”有没有未来

“我们就是‘小老板’,但我们不是光想着赚钱。我们要做民族品牌工业。”南京欧格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只是一家年营收刚过亿元、员工百人的小型制造企业,董事长唐国东一席话令人意外。

这家占地30亩的小企业,中间一方水塘波光潋滟,四周乔灌木环绕,整个厂区绿植茂盛,处处整洁有序。

2013年,唐国东用做设备代理挖到的第一桶金创办欧格,进入挤塑板行业。挤塑板就是发泡保温材料,入行门槛低,当时全国有这类企业上千家,光在南京就有二三十家。“挤塑板材经历了30多年发展,技术稳定成熟,是典型的传统制造。人家都笑我,别人要撤退了,你还非得挤进去。”唐国东没这么想。2005年他从事业单位辞职去代理德国施耐德设备时就想好了,做代理要听命于外方,没有话语权,今后肯定要做实业办企业,这才有前途。

传统保温材料从业者多,但绝大多数小、散、弱。做工程要用到保温材料,与其向别人买不如留下利润自己做,大部分企业主是包工头,泥腿子出身,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不到10%,大家的目标就是赚钱。可唐国东不,要办厂就要选择有可能做成民族品牌的行业去做,他找“三观”一致的人合伙,几位创业者一门心思闯进还没有出现行业老大、社会需求还在增加的挤塑板行业。

抱着做行业领头羊的目标,唐国东在租赁厂房干了3年后,毅然决然投入两千万买地建设自己的厂房。业内觉得不可思议。当时建筑工程层层转包兴盛,到最后真正的施工方,利润已摊得很薄。包在墙壁里、质量好坏难凭肉眼判断的保温材料,总是被采购方大幅压价,厂家只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整个行业的风气是能赚一点是一点,能干一天是一天,有机会就与分销商争利。唐国东大手笔投入做企业反倒成了异数。

中小制造业,很难有实力完全垄断产品和技术。“企业必须创新,而创新是全方位的,包括营销、管理都要跟得上时代。”规模虽小,但唐国东坚持视质量和诚信为生命,坚持让分销商利益最大化,多年打磨工艺自制生产线,营造氛围,激发全体员工在各个环节寻求优化提升。有关企业运营的各方面,这位目标高远的企业掌门人都追求做到极致。

当年机会多赚钱易,欧格不是唯利是图,而是一门心思按照头部企业的要求规范运营。2018年,全国掀起环保风暴、安监风暴,此后环保严控、安监严抓、招人困难、成本大幅上升,挑战接踵而至,这类新常态打趴了一批中小企业,还有一批处于举步维艰中。

“这就对了,这是回归正常状态。”唐国东说,以前凭运气赚到的钱,今后都会凭“实力”全部亏回去。

欧格反而显现优势。2020年,牧原集团旗下的养殖场大批量采购保温材料,抛出全国挤塑行业最大订单,5家企业中标,其中欧格拿下采购份额的六成,首次在全行业展示领军者的实力。

如同唐国东起步于国外产品的代理,在国内包括在南京,相当一部分中小制造企业的创业者是从做代理起家。南京世舟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前身就是西门子气体分析仪的代理公司,后来办厂组装气体分析小屋,小屋的核心部件还是西门子的仪器。西门子自己搭建小屋成本高,整体组装通常由中国公司做。但这几年西门子的代理商越来越多,小屋竞争激烈,世舟的订单开始减少。

新情况层出不穷,必然有一批批制造业企业会被淘汰。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已意识到,没有硬核实力,利润将继续摊薄,仅靠成本优势很难维系原有订单。

新制造靠什么闯天下

制造业的新一代创业者,锻造硬核实力的追求就像基因一样镌刻在他们思想里。

在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恒拓精测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智能穿戴设备能将运动者模糊的“感觉”变成量化的数据,每一次呼吸、跳跃都被固化成柱状图、曲线图,“主人”据此随时调整运动强度。

恒拓精测原先为一家人体生命体征监测设备品牌代加工,但董事长李伟龙很快意识到小公司要想“冒头”,必须要有别人学不到、拿不走的东西。

2015年前后,他身边转向新型制造业的同行不在少数,大多分布在电子消费、传感器、自动测控类产品领域。相比传统制造业,新型制造业“新”在哪?李伟龙分析,从产品本身看,从一纸概念到制成实物、再到走向市场,再到产品被迭代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留给企业的时间越来越少,研发速度必须不断提升。因此针对用户体验及商务模式的洞察变得不可或缺,这是撑起企业研发的关键。

今年国家将研发加计扣除的比例从75%提高到100%,李伟龙说这是制造业的重大利好,恒拓精测一年研发人员的人力成本达到三四百万元,他期待未来研发人员也能得到一定的工资税收补贴。

南京建设创新名城,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由新研孵化引进了六七千家科技型企业,出现了一大批新材料、生物医药、机械设备等领域的科技型制造企业。

位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累计孵化引进企业104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5家,南京牧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即是其一,这是目前国内唯一测风激光雷达制造企业。

牧镭激光33岁的技术总监朱海龙毕业于英国名校,原本在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做研发,2015年,周军博士带着他和同事来到南京创立公司。

10名工程师组建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5到26岁,公司成立半年就拿到数千万元的天使轮投资。公司主攻测风激光雷达系统的研发、制造,重点是大幅降低大规模应用的成本。2017年,公司研发的一套地面激光测风设备成功搭载在风电行业巨头公司的发电机组上,实现对传统测风塔的替代,产品价格比国外公司低了三分之一。

即便如此,做新制造也依然艰辛,2019年当年企业依然亏损。随着新能源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节点的推出,公司业务开始飘红,去年营收接近1亿元,预计今年营收翻番。截至目前,公司累计获得投资上亿元,已自主研发并成功推出两款测风激光雷达产品,其性能指标均已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厂商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垄断,实现了国产替代。

去年销售收入达到71亿元的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依然定位于中型制造企业。在微电子行业、医院手术室、生物制药等专业净化领域,天加环境的空气处理设备市场份额均超过40%。公司首席运营官叶卓权介绍,自主创新是公司的生命,公司有618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20%。在全球布局7大研发中心,目前拥有的11项核心技术属于国际领先,并计划引进和培养50位全球顶级专家。今年国家推出制造业研发税收新政,公司也是受益者。

独自奔跑,必须成为最快的那个。一群人跑,可以跑得更久。营造产业生态,互相依附,打造无法取代的集群,是当下城市发展制造业的重要路径。

今年3月,国家公布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名单,南京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名列其中,南京的智能装备产业超千亿元,全国第一。新能源的智能化管理如火如荼,背靠产业集群大树好乘凉,南京能迪电器业务持续增加,总经理王剑介绍,去年公司营业额接近4000万元,增幅达60%。企业投入研发成本424.2万元,今年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企业能多享受近20万元的税收优惠。

相对于新型制造业企业需要自己劈山填海去开拓新市场,依附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有相对稳定的市场机会。利用并购等各种手段引进龙头型制造业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城市还大有可为。

多少年轻人会选择工厂

谁愿意把子女送到车间?有多少年轻人会选择制造业?

在南京六合经济开发区,南京汉旗新材料公司副总经理段九铜经常傍晚时分还会在上万平方米的工厂里巡视,这是一家生产偏光膜片的材料企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到营收的7.1%,全球每10副高档太阳眼镜,有7副用的是汉旗的偏光片。

最近国际大宗商品涨价,下游的终端产品却在降价,两头夹击,利润直降。这让段九铜加速推进机器换人计划。他说,用人荒一直都有,今年更加明显。年轻人不喜欢进厂,且人工影响产量和良品率,制造业要转型升级,机器换人是大趋势。

在段九铜看来,在制造业,越能干越聪明的人离开得越快,但是坚守到最后的人往往成就最大。汉旗立志做中国新材料的旗帜型企业,到哪网罗一批坚守制造业的高素质新人,这让段九铜焦虑。

同样过了六点下班时间,在海太欧林集团位于南京高淳开发区的华东生产基地,年轻人密密匝匝,来来往往,一派繁忙。集团副总裁李先龙介绍,自2015年基地投产来,基地业务年均增幅都在20%以上,去年销售达到5亿多元。

海太欧林帮助阿里巴巴、腾讯、华为和字节跳动打造世界一流的办公环境,早不再是传统的家具制造企业,从前期设计、研发到市场销售和维护,公司的业务占据高附加值的两端。基地创办时,已有一批财务、行政和设计高管从广州移师南京,如今员工达到800人,其中六成多不到35岁。

制造业融合服务业,催生出大量就业岗位。而当下要增补一批优秀本科生到重要岗位,李先龙却未能如愿,他感到人才不好找。

同样在高淳开发区,南京冠盛汽配有限公司落户10年,如今这家企业在国内做到汽车传动系统行业第一。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元军介绍,南京员工达到1500人,制造型企业生产工人的年流失率能达到40%,而南京冠盛的员工年流失率仅有6%左右。

成立36年来,支付员工工资和供应商货款,没有超期过一天。在刘元军看来,冠盛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口碑。

冠盛创办于温州,在南京公司,服务冠盛超过20年的员工有50多位,其中5位的冠盛工龄达到30多年。很多老员工把自己的亲友介绍到公司,冠盛第二代员工也很常见。

走访南京多家中小制造业企业,大家都表示企业的难题是人,不管是高层次人才还是一般岗位员工,招人不易,留人更不易。有的企业拿出高薪招来酒店大厨给工人烧菜,有的在寒暑假提供员工子女照料服务,想尽办法增加员工满意度。

南京冠盛的吸引力在哪?公司人事部胡海霞说,冠盛让员工始终保持学习状态,在冠盛每天都会有成长,员工终生受益。每天早上各班组有学习会,每周公司40多位宣讲团成员要到各班组上一次课,每月公司有董事长学习会。学什么?学公司手册、管理门道和中国哲学。学习要针对企业、员工的现实问题,需要各层管理者极为用心,要去体察,要去倾听。这样的学习才能催人向上、凝聚人心。

新入职员工对冠盛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很和谐,公司稳步前进,员工尽心工作,无需多虑。

仅今年,就有近百名员工在高淳购房置业,前后已有200多名冠盛员工在高淳买房,安心把未来托付给企业,把家安在南京。

由此可见,制造业依然是城市不断攀升的根基。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