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颜颖
“到今年秋天,用户就可以吃到平台自己养殖的螃蟹了。”前几天,叮咚买菜APP公关经理田飞兴奋地跟记者说。
莫不是生鲜电商平台做采购、配送不够,还打算下场做水产养殖?
事实并非如此。田飞告诉记者,4月20日,叮咚买菜与上海福岁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宝应县氾水镇签约开展战略合作,双方将在氾水镇湖西岛,共同打造订单化大闸蟹养殖示范基地。此次战略合作标志着国内大闸蟹产业从传统养殖销售模式向订单农业新模式转型。
随着“互联网+农业”的深入发展,订单农业模式在国内开始兴起。所谓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指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同农产品的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多以大数据为导向,特点在于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避免盲目生产。
此次合作协议规定,氾水镇宝应湖中的生态岛——湖西岛作为基地养殖“江海21”大闸蟹,该品种是由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团队历时16年,经7代以上科学选育培养得出的并经农业农村部认定的良种,具有成活率高、生长快、遗传稳定等优良特征。在养殖过程中,“福岁乐”将全程引进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专家团队科学指导和精益化管理,并于今年11月向叮咚买菜交付18万只螃蟹。
为何开启订单化农业生产模式?
“把大闸蟹养好后卖给批发商,是不少养殖企业最常见的做法。由于不掌握销售渠道、缺乏市场信息反馈,不少蟹农陷入增产不增收的窘境,同时消费者在市场上买到的大闸蟹也越来越贵。”叮咚买菜副总裁郭维舞解释,破解产销脱节最好的办法是进行订单化生产,销售平台给养殖企业提前下订单,养殖企业照单养殖,以保证产出符合约定需求,同时平台按照约定价收购,确保产品稳定输出。上下游实现紧密的无缝对接,建立一个更安全、高效、稳定的河蟹供应链体系,从河蟹苗种源头保证产品质量和稳定的供应量,建立覆盖河蟹全生命周期的追溯体系,同时从产地端提升供应链效率。“叮咚买菜去年销售大闸蟹近600万只,单品销售额近亿元,完善这条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氾水镇镇长范方红介绍,湖西岛整体面积4800余亩,目前已完成改造建设并投产2000余亩,其中“江海21”优选种源扣蟹面积400亩,生态化的亲本和商品蟹养殖面积1000余亩,仿湖泊大水面养殖面积600余亩,“江海21”良种扣蟹年产量可达十万余斤,优质成蟹年产量可达40余万斤。目前基地已完成苗种投放,成品大闸蟹的养殖周期正式开启。
类似于这样的订单农业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省的农业生产中。被誉为“中国牛蒡之乡”的徐州市丰县范楼镇齐阁村不仅自己种植牛蒡,更与徐州满春食品有限公司联合发展订单农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牛蒡种植基地公司向农户提供肥料、种子及技术服务跟踪,并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如今,村里九成以上的村民种植牛蒡,不仅实现脱贫,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2.6万元。
淮安市涟水县高沟镇四安庄村位于高沟镇最南端,地理位置偏僻,是典型经济薄弱村,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18.9万元,刚过脱贫线。4月初,村里成立思安农业有限公司,并与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签下酿酒原料生产订单。“目前村里已流转2200亩土地用于今世缘酿酒原料种植,小麦1600亩,高粱600亩,将于6月上旬播种。农户种植的高粱和稻谷只要符合要求,都由企业统一收购,收购价分别为4.5元/公斤、4.3元/公斤,这可比以往单纯种植稻麦利润高多了。”四安庄村党总支书记郁建兵展望说,“订单”投产后将带动40户农户就业,亩均增收800元,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