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的科学家是什么样子?白大褂、白手套,站在一堆精密仪器中间?也许,他们还有另外一副样子。苏北农村,烟火升腾,2次放弃晋升,6次拒绝进城,他终日与羊群为伴;雪域高原,悬崖戈壁,他10年坚守脚步不息,与自然灾害赛跑……近日,2020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名单出炉,江苏有十位候选人!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张然 张瑾 阿里亚 刘静妍 胡玉梅 王子扬 李艺蘅
周明国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农作物重大疫情防控守护人
“记忆里,那些日子一直在下雨。”周明国陷入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自留地里种的麦子患上一种“怪病”,麦穗干枯、腐烂,产量严重减少。很久之后,周明国才知道,这种怪病叫赤霉病,病菌产生的毒素致人中毒呕吐。一晃四十多年,周明国已年过花甲,他研究的小麦赤霉病和病菌毒素控制理论与技术处在国际前沿。他的研究成果不仅避免了农作物重大疫情暴发危害,还可以减少农药用量六到八成,因此3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我国工程科技领域最高奖“光华工程科技奖”。
陈家振 徐州苏羊羊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
从羊圈里走出来的“羊教授”
3岁突发小儿麻痹,右腿残疾,虽然凭毅力读完了初中,但中考之后,陈家振还是失学了。偶然的机会,他被安排到乡畜牧兽医站工作,跟着老师学习。常年在一线工作与研究,陈家振成了畜牧兽医行业的专家。不知什么时候起,陈家振有了外号:全国羊业界最接地气的“苏北羊王”,羊圈里走出来的“羊教授”。可是,他从不以“羊王”自居。43年里,他两次婉拒担任副镇长的任命,六次拒绝进城,他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把自己掌握的技术,教给更多人。
陈红 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
做扎根中国大地的科学研究
作为深耕“煤矿安全与绿色管理”方面的科研专家,地下行走,是陈红的家常便饭。
2000年左右,她就带领团队针对我国煤矿重大事故高发、煤工尘肺病问题展开了调研。“在所有导致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中,由人为因素导致的占比高达97.67%。”为此,陈红在煤矿“安全管理”方面创建了积极安全管理等相关理论体系,在煤矿“绿色发展”方面首次提出了“深绿”概念,创新构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深绿”评价体系。
张国良
连云港鹰游纺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国之重器,做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
碳纤维是国家安全、武器装备亟需的关键战略物资,是国外长期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的敏感材料。作为门外汉,张国良一头闯进碳纤维行业。住在生产线边上,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吃住,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5月3日,他的生产线成功生产出第一批碳纤维,并在设备研发中获得5项国家专利。随后13年里,他们未曾停歇,自主研发设备,让国产碳纤维工程化,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阮新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电力电子领域的领航者
他是耕耘二十四载、桃李满天下的博士生导师;他是出版十本中英文专著,发表百余篇SCI论文的电力电子理论学者;他是用科技服务国民生活,满足国防急需,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科技工作者;他是将家国情怀、学术人生作为毕生追求的电力电子领航人。
在卫星雷达系统、预警机电源、航空发动机电源等高科技领域,都有阮新波的研究成果融汇其中。一次次满足了国防需求,一次次打破了技术封锁。阮新波说,“家国情怀”这四个字,贯穿了他的学术生涯。
杨俊杰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西藏办事处常务副主任
“独行侠”用脚步丈量雪域高山
来到西藏已经10年,杨俊杰从一个南京小伙,变成了“藏族老乡”。3000多个日夜,他用双脚走过西藏的雪山和戈壁。他的工作,就是用一次次精准的测报,与极端的自然灾害赛跑。宛如一侠客,千山暮雪孤影独行。有时“侠客”也会想:自己能否放下手里的“剑”,找个地方度过平凡的一生。沉思间,他笑了,摇了摇头。而后,又捧起一抔雪,往脸上使劲揉搓,驱身前行,“我的‘战场’就在这里,还能去哪儿?”
宋爱国 东南大学电仪控制学部主任、教授
智造属于中国的高端机器人
宋爱国名字叫“爱国”,生活里也是个极具民族自豪感的人。他还记得,当年高端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他更记得,当初年轻气盛的他,就是不服气,决心打破这个技术垄断。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才休息,早上六点起床,他和团队迎难而上,一干就是27年。
月球上,月面巡视机器人的遥操作控制技术凝聚着他和团队成员的心血。他不无自豪地说:“我们的研究目标就是让各种空间机器人成为我们的化身;让机械手成为我们触摸和探索未知宇宙的‘千里手’!”
甘霖 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主任助理兼研发中心主任
攻坚克难实现超算系统“中国梦”
2016年11月,美国盐湖城,世界超算年会。一名中国小伙子缓缓登台,代表中国科研团队领取“戈登·贝尔”奖,一项被誉为世界超算应用领域“诺贝尔奖”的奖项。这个中国小伙叫甘霖。
从美国计算机学会主席手里接过获奖证书的那一刻,原本平静的甘霖,声音有点发颤:“为了这个证书,中国超算人等了30年!我们终于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超级计算机不但能用,而且好用、耐用!”
邱海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鏖战185天的抗疫战士
1月19日,邱海波赶往武汉战“疫”。4月26日,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他并没有回家,而是奔赴黑龙江继续战斗。5月13日,他又转战吉林省吉林市。他说:“病人的生命重于一切!”人们还清楚地记得那张他身在疫区的照片,憔悴得宛如另外一个人:脸颊瘦削、头发花白,眼角皱纹似乎深了几分。但对于他来说,这样的操劳都不算什么。
30多年从医生涯,无论是非典、甲型H1N1流感,还是H7N9禽流感,他从来都是冲在“最前线”。
施斌 南京大学地质工程与信息技术系主任、教授
“大地感知神经”的炼造者
三峡库区、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北京故宫……这些你耳熟能详的地方,都埋着一根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它们穿上各种“定制”的外衣,变身敏感强健的“大地感知神经”。倘若大地有灾害异动,远在千里之外的监测系统就能立刻发现目标、精准预警。
这是施斌攻坚20年,取得的一项站在国际科技前沿的重要成果。7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坚守,施斌打造出这些坚韧而敏感的“神经”。它们遍及铁路、水库、发电站、油田、隧道,相守相望,延绵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