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骑行游太湖,品茶听蛙声。走进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的自然村落——西巷村,随处可见青蛙的身影,小河边、石头上、树林里,各种各样的青蛙雕塑、青蛙图画琳琅满目,让人仿佛置身于宫崎骏笔下的童话世界。西巷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杨湾村的自然村落之一,也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只有200多位村民,留在村里的村民大多是老人和儿童,村民多以种植水果、茶叶和养殖大闸蟹为生,村里不少房屋都闲置着。因为村里的青蛙数量多、品种丰富,西巷村也被称为“青蛙村”。
近年来,“青蛙村”依托其自然资源及生态优势,聚力打造具有乡土气息及国际品质的乡村休闲旅游,并逐步迈入乡村旅游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和全域化的发展轨道。如今,“青蛙村”通过发展创意农业和休闲旅游,为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富民路”,使当地村民一年增收10多万元。
见习记者柴军虎 记者张毕荣
原来的农业村变成“网红村”
“青蛙村”现有61种青蛙,这里最早出现的产业是养殖青蛙,后来逐步衍生出了创意农业。2011年以前,当地村民大多以务农为生。“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偏僻,路也是一条烂泥路,村内的农副产品销量极其不好,村民人均年收入才三万元左右。”西巷村村委委员徐吉对记者说,“有的村民到苏州城里工作,村里的房子便闲置下来,村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面对“人去村空”的窘境,西巷村村委会当时很是苦恼。2014年,生态保育专家林正雄在对杨湾村进行生态调研时发现,经过多年环境保护,村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日益丰富,青蛙尤其多,足足有61种。这一发现让村委会负责人眼前一亮,看到了商机。
“村委会当机立断,和相关团队进行合作,由相关团队负责打造规划,村委会出面将闲置民居租下来,以农房资产折价入股加入合作社,实行按股分红。”徐吉介绍,假设一套房子400平方米,啥都不用做,每年也能获得近5万元分红。
徐吉告诉记者,村里的房子规划设计好了,路也修好了,“青蛙村”很快就名声在外了,陆续有外地的老板来村里开设精品民宿,以及投资其它的产业。结合村里的特色农产品,“青蛙村”慢慢地从一个纯粹的“农业村”转变成“农旅融合”的“网红村”。
在“青蛙村”村民李卫芳看来,这些年,村里简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村庄以前很偏僻,村里也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农产品也不好卖,政府鼓励我们开发旅游产业后,现在比过去好多了,游客游玩结束后都会带走一些农副产品,我们现在几乎不用再去镇上售卖。”李卫芳对记者说。
年收入从2万增加到10多万元
徐吉介绍,现在“青蛙村”里村集体开发打造的民宿有6栋,共21间房,一年营业收入在200万元左右。另外,还有7家不同品牌的民宿集聚在村里。“将原来的闲置房屋打造成精品民宿,村民在民宿里打工的话,一年能增收10万元左右。”徐吉对记者说,“除此之外,这里的农副产品比较丰富,有碧螺春茶叶、枇杷、杨梅、板栗、橘子等,节假日期间,不少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游客会奔着‘青蛙村’来旅游观光。游客来了之后通常会买一些农副产品带回去,也对村民的农副产品销售起到了一个带动作用。”
李卫芳向记者算了一笔“富民账”,以前村里没有路,农副产品也不好卖,但这几年,村里做起了民宿,以前一年的收入只有2万多元,现在收入增加很快。“我家房子每年租金有5万元,我在民宿里打工一年收入3万多元,家里种的枇杷、杨梅,卖掉也能有3万—4万元收入,各种收入累计起来足足有10多万元,我们的钱包变鼓了,日子也越来越好了!全靠村里发展旅游,才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徐吉告诉记者,目前,“青蛙村”规划打造的“西巷特色田园乡村”项目正在建设当中,下一步,村里准备建设“西巷花月夜”夜间经济项目,来丰富游客体验,同时将继续对闲置的房屋扩大经营范围,让“青蛙村”既保留历史文化名村的浓厚乡土气息,又展现出现代农村的无限活力,成为苏州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品牌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