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这里已集聚460余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 “B村”11年长出一个新产业
2018-12-20 07:1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孟 旭 高 坡  
1
听新闻

  19日,苏州信达生物与美国Incyte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和独家开发协议,共同推进Pemigatinib(FGFR1/2/3抑制剂)等3种单药或联合治疗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临床开发与商业化,未来有望改变中国胆管癌、膀胱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其他肿瘤的治疗方式。这一合作将苏州信达的开发领域从大分子药物拓展到小分子药物,成为企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创办一家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公司,开发出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这是我回国创业的初衷。作为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载体,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承载了我的梦想。”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俞德超介绍,2011年8月,信达正式创建。今年10月,公司成功赴港上市,目前已建立起一条包括17个单克隆抗体新药品种在内的产品链,覆盖肿瘤、眼底病、自身免疫疾病、代谢疾病等4大疾病领域,4个品种进入临床III期研究,2个产品的上市申请已被受理。在2018年度苏州工业园区创新发展大会暨金鸡湖人才表彰大会上,信达又一举拿下科技研发突出贡献奖、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奖等4项大奖。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集聚了一批像俞德超这样的海归高层次人才。大家更喜欢称这里为“B村”,这一亲切称呼由产业园英文名BioBay演变而来。而“B村”的服务团队则将落户的人才称作“客官”,将自己称作“小二”。

  不到11年,“B村”已集聚460余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从成立两年就融资4.1亿美元的基石药业,到拥有50余项在研项目、获批8项临床研究批件的康宁杰瑞,从上榜2018全球创新1000强公司的百济神州,到量产中国首个抗癌药呋喹替尼胶囊的和记黄埔……“B村”在业内声名远扬。

  在业界看来,改革开放40年,我国告别了缺医少药的困境,医药产业在艰难中起步,如今已迎来爆发式增长。本土药企从“仿”到“创”,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创新能力稳步提升。“B村”成为公认的发展势头最迅猛的一个标杆——

  以PD-1/PD-L1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是当前研发热点,国内共有20余家企业获批临床试用,“B村”就有7家。在港交所无收入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的“绿色通道”上,“B村”有29家企业符合条件,还有8家将在3年内满足条件。得益于“客官”们的鼎力支持,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公布的2017年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排名中,苏州工业园区位居第一。“在这里,我们有机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有幸成为中国生物医药发展大潮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苏州康宁杰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霆感慨地说。

  为了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园区近年来除了推出滴灌式扶持政策、保姆式亲商服务,更加注重加强顶层设计。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组织部部长林小明说,园区以产业为导向引进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引导人才及其项目实实在在地嵌入园区产业链,用良好的产业生态“黏”住人才。

  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客户、中间的第三方服务……“村里”一应俱全。中试、毒理分析、伴随诊断……“邻居”们都能做。“B村”成为苏州工业园区创新生态的一个缩影,创新人才荟萃、创新主体集聚、创新生态优良、创新活力迸发的良好生态在这里初见端倪。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说,瞄准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的目标,园区必须用当前存在的土地、空间、环境等资源瓶颈“倒逼”发展方式的变革,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真正实现源头创新,加速迈向引领创新。

  搭建专业化的产业载体、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配套、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这一模式被苏州工业园区广泛运用于创新型产业。近几年,更多的“B村”在园区蓬勃生长,成为园区创新发展的活力源泉。去年,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应用技术三大产业分别实现产值615亿元、200亿元和500亿元,均保持每年30%左右增速。

  记者 孟 旭 高 坡

标签: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园区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