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史诗40年 改革再出发·南京篇】各类市场主体年均增幅百分之三十以上,民企贷款增加两成 溧水:改革创新剑指“最优营商环境”
2018-11-26 10:2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颜芳 管鹏飞  
1
听新闻

  今年1-9月,南京市溧水区开办企业平均办理时限1.94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平均办理时限3.48个工作日,工业生产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平均办理时限28.5个工作日,基本实现“2430”目标,获得国务院督查组、国家审计署南京特派办的高度肯定。“2430”成为南京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的有力说明。

  “2430”只是溧水近年来营造最优营商环境的注脚之一。良好的投资环境有效激发了全区创新创业活力,近三年全区各类市场主体年均增幅30%以上,2017年增幅更达到56.2%。

  “2430”刷新全省行政审批速度

  去年我省出台“3550改革目标”,即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和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分别要在3个、5个和50个工作日内完成。今年初,溧水基本实现全省“3550”改革目标后,继续自我加压,把上述3个时限分别压缩到2个、4个和30个工作日,力求实现“2430”。

  “2430”只是溧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善营商环境的结果呈现。此前,溧水区政府已完成多项基础性工作。

  首先实现办事只进“一扇门”。早在2017年,溧水在南京市率先组建行政审批局,将原分属16个部门的106项行政许可事项“压缩”进“一枚公章”,审批业务人员由150人精简为23人。38家单位进驻政务中心,设置237个窗口,进驻政务服务事项299项(主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率达90%以上(公积金暂未进驻),基本实现了“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同时溧水在省内率先建设“多规合一”管理平台。一体化集成发改、规划、国土、环保等19个业务子系统,协同办理项目投资、预选址、用地指标、环评等前置预审,预审结果同步推送至各部门应用管理平台。

  此外,溧水完成“智慧溧水”APP开发和上线运行,向政府及社会公众提供城市大数据应用,推动更多政务服务“掌上办”“指尖办”。积极推行网上在线办理,推进部门专网与省市乃至国家政务服务网对接,实现政务服务平台一体化。今年1月至9月,全区各部门共办理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9万多件。

  在此基础上,溧水全面实行并联审批、集成审批,探索“前店后厂”等创新举措,助力企业“快跑”。

  通过“一窗受理”“后台审批”“统一出件”模式,实现了企业“一次提交、一码通行”,群众“最多跑一次、一次全办结”。

  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和流程再造,溧水实现2个工作日完成企业登记,实现1个工作日完成企业工商登记、公章刻制、银行开户3个环节,所有环节即到即办。

  最大的挑战是办理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溧水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划分为“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4个阶段,原各部门直接对建设单位的外部程序改为内部程序操作,确保了施工许可办理30个工作日办结。

  审批效率只是营商环境的部分内容。溧水推行系统化管理,强化审批与监管联动、明确审批监管职责、实施综合执法改革,初步实现批管同步。

  推出“四大集成”,创最优营商环境

  南京提出打造全国最优营商环境,并出台“优化环境100条”。溧水由此推出《2018年溧水区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经过6轮征求意见,包括重点企业和区各相关部门及镇街意见以及1次常务会和1次常委会审议意见,形成最终稿。溧水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结合溧水特色和优势,针对推进四大集成,精准发力。

  推进政务服务集成。构建网上审批平台,建立区审批局与镇街便民服务中心高效联动机制,全面推行“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推行电子营业执照、银行电子开户、电子印模,实行在线申领发票、政务快递送达,实现“方式任你选,2个工作日内办结”。全面推行“三多四联”,大项目一律采取代办制,一般项目网上办、不见面。对企业项目报建全面开展“预审代办”“容缺办理”,持续开展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试点,推行“一个机构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平台管信用、一张网络管服务、一个中心管指挥”的基层治理模式。

  推进综合执法集成。推进监管执法集成,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组建、整合综合执法队伍,在镇街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在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市场监管、文化旅游、生态保护、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组建若干综合执法队伍,加强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推行网格化管理,推行综合执法、应急管理、民生诉求处理联勤联动。依规查处滥用行政权力干涉企业正常经营的行为。推广市场监管信息平台的运用,加大随机执法信息公开力度。

  推进科技服务集成。运行“溧水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辅导、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技术交易、项目申报、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支持等方面的精准服务。每年集聚高素质人口2万人以上,完善人才政策,量身定制人才安居、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服务。设立3亿元区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对初创企业的投入,对提供专利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金融机构,给予融资额度2%风险补助。全面落实创新驱动省、市政策及区“24条”,制定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为创新创业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

  推进智慧应用集成。加快建设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云计算数据中心、政务外网,以及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地理空间及建筑物、社会信用、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建立信息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大力实施“信息惠民”工程,继续拓展“智慧溧水”APP应用功能,启动二期改版升级计划,逐步构建包括办事办证、交通出行、休闲旅游、城市管理、气象服务、文化体育、就学就医、缴费查询等10多个大类的服务事项,为市民实时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加快编制全区WIFI全覆盖顶层规划,优先建设工业园区、产业载体、旅游景区、美丽乡村、城市公园、农贸市场、市民中心、为民办事窗口和行政办公等区域无线网络。积极推进窄带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5G商用网络试点。

  全力以赴支持民企做大做强

  近年来,溧水经济发展势头很猛,连续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跻身全省县市前四,省市重大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居于前列。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在苏南26个县市排名前移4位,创历史新高。溧水的经济发展成果相当一部分来自民营经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溧水一直走在前列。在政策上,溧水在产业发展、人才安居、转型升级、融资担保等方面,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有力促进了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在机制上,率先实施市管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系服务企业制度,推动政企携手共进;从资金扶持看,近两年,通过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为企业减征1680万元,为1147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2504万元。尤其是今年以来,各项政策力度持续加大,开展专场银企对接会12场次,集中授信总额220亿元,同比增长30%;全区已有1933户企业享受小微企业优惠政策,同比增长75.87%;48户盈利高新技术企业共减免企业所得税5644万元,65户企业申报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1.99亿元;1-10月,全区民营企业贷款余额195亿元,比年初增加33亿元,增长20.37%,民营企业贷款增量占总贷款增量的25.7%。

  为民营企业提供最优营商环境,溧水提出打造“四环境”,即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对外开放、信用服务和公正法治环境。

  营造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环境。纵深推进降成本工作,年降低税费、用能等各项可测算成本10亿元左右。降低用地、用工、用电成本,争取为企业年降低税负6.5亿元以上,打造便捷办税、集约办税、智慧办税体系。

  营造对外开放环境。对外国专家来溧工作、入境许可、申请居留实行“一窗受理”“一窗发放”。积极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推进空港会展小镇、机场大通关基地、红土航空等省级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程度,打造空港枢纽经济区,积极申报空港保税B型库。

  营造信用服务环境。在保障房申请、公共资源交易、产业扶持、贷款申请以及工程招投标等领域,应用信用承诺制度,查询和使用相关主体的公共信用信息,实施“信易+”项目,建立“红黑名单”管理制度。

  营造公正法治环境。将涉产权保护纠纷案件纳入立案登记“绿色通道”,优先立案、审查、保全,快速送达、调解、执行。全年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执结率、终本案件合格率和信访办结率分别达90%以上;依法审慎采取强制措施,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经营权。健全企业破产程序,探索建立简易破产程序,加强破产制度机制建设,建立政府和法院破产联动机制。

  记者 颜芳 管鹏飞 通讯员 杨长喜 李立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