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快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
今天,是你的生日
我们的节日
1949年12月3日
中央通过了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
10月1日
从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国庆日,
诉说着新中国69年风云激荡的光辉岁月
见证着一个文明古国
重新屹立于世界的昂扬气概
更体现着全国各族人民对祖国深沉的爱
10289张,
是新华日报已刊登照片的总数,
小编特别翻出了新中国成立后,
每年国庆日《新华日报》的报纸版面,
精选出7张最具时代特征的“国民记忆”
今天,
就让小编带你从1950年的国庆日看起,
跟随7张照片,
感受江苏近70年的过往岁月和历史变迁……
一
1950s-1960s
火车能坐轮船过江?
图片源自1950年10月1日出版的《新华日报》第九版。图片说明为:长江的火车轮渡抢修复航。
【老照片的故事】
长江无桥的时代,在南京,想要从下关到浦口,只能借助舟船。
1933年,南京火车轮渡所建成。在当时,被称为“首都铁路轮渡所”。南京火车轮渡是亚洲第一个铁路轮渡,曾被评选为1927-1937年间中国“十大工程”之一。
“火车能坐轮船过江?”这在当时成了一件匪夷所思的奇事。其实火车轮渡的工作原理很简单:渡轮上铺了铁轨,通过栈桥和岸上的铁路线连接。栈桥随着水位高低升降,渡轮靠岸后与栈桥上的轨道对接,机车再顶着列车驶上渡轮。
渡轮上是并排的3股道,可以容纳货车21节车厢,或客车12节车厢。
操作极为耗时,从列车上船、过江,再到列车上岸,一次作业需要两个多小时。新中国成立后,轮渡所由“首都铁路轮渡所”改为“南京长江轮渡管理所”。轮渡慢慢增加,5条渡轮的轮换使用,高峰时一天摆渡155次。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开通,火车过江时间由两个小时变为两分钟,轮渡开始走下坡路了。
1973年5月5日,轮渡所奉命停航封闭,火车轮渡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南京已有南京长江大桥(公铁两用)、二桥、三桥、四桥,长江隧道、扬子江隧道,大胜关铁路桥(宁和城际),轨道10号线、3号线,老百姓过江的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地改变。
【见证者说】
王新民,今年90岁,“老南京”。南京长江轮渡管理所在他的记忆中,已经是相对陌生的所在。“你要是不提醒我,我都忘了。”王老笑着说,“70年代早期,管理所就停航封闭,但作为战备单位,等待重新启用。”据说,当时的考虑是,万一战争爆发,南京长江大桥不能使用,轮渡所可以在3小时之内恢复工作,让火车顺利通过长江。不过,这些都只是老人记忆中的“传闻”了。时代变迁,交通越发便利,老人说,“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很多事情一定要被淘汰,但是过程我们记住了”。
二
1960s-1970s
“大辫子”姑娘
图片来源:《新华日报》1960年10月2日第4版 图片说明:南京市各界二十万人集会游行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一周年。图中人们正欢天喜地地看游行。石映红摄
【老照片的故事】
姑娘们正在欢天喜地地观看国庆游行,脸上的喜悦简单而快乐。然而,这张黑白照片也呈现了那个年代最具特色的装束——无一例外的麻花大辫子和朴素单一的服装样式。现在除了学校校服,恐怕再也见不到这样的场面了吧。
1965年中国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高达68.5%,属于贫困阶段。当时重生产轻生活,人们衣着打扮上以朴素、简单为美,与经济实力关系密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2363.41元,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对于服装多样化的需求自然也大大提高了。
【见证者说】
家住南京,72岁的吕奶奶告诉记者,在自己十几岁时,身边的女孩子都是这样的打扮,两根麻花大辫子,一身白色土布衬衫。她还特别提到自己与先生结婚时拍的照片便是这副打扮,可惜后来旧房拆建,照片便也随之遗失了。当被问到如何看待这样的打扮时,吕奶奶说:“我们那个时候啊,衣服只要能穿,干净大方就可以了,没有好不好看那些心思的,就算有,看到大家都这样子穿嘛也觉得蛮好看的。”
吕奶奶和先生两人辛苦劳作一年也只有50元的收入,几年能买布做一身新衣服就很不容易了。现在年轻人爱时尚,吕奶奶表示很能理解:“时代不一样了嘛,社会发展了,现在的流行也跟我们那时不一样了呀。你们现在都喜欢穿得花花绿绿的,讲个款式,这是现在的流行,就跟我们那时流行大长辫子、土布衬衫是一样的,只是经济条件不一样了。”
三
1970s—1980s
乐游园
图片来源:1979年10月2日《新华日报》第一版 图片说明:节日在玄武湖。
【老照片的故事】
1953年的玄武湖公园,门票5分钱。那时电影院的票价是2角,而到玄武湖看露天电影,只需买张5分钱的门票,就可以免费看。
在那个年代,每年的“五一”庆祝活动总是在玄武湖举办,“五一”假期间,凭游园票才能进入玄武湖,没有票的只能在园外眼巴巴的看着,好生羡慕。
老南京都知道,原来玄武湖还有一个动物园,从1954年扩建以后,这里就是南京极具人气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以下这张照片:
图片源自2010年10月2日《新华日报》第一版。10月1日,玄武湖公园免费开放首日,12万游客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成为节日南京最热门的旅游景点。
南京的城市“中央公园”玄武湖公园于10月1日正式向海内外游客免费开放,公园的首日游客量达到12万人次,10月3日更是达到了17万人次,1-7日每日的接待量都在去年同期的4-6倍之间。
门票从五分变两块,两块涨到五块...到现在的免票入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悠闲方式日趋多样化和多元化。
【见证者说】
新婚夫妻准备今天出发去欧洲度蜜月。妻子张琦告诉记者,国庆在国内的景点,一定是人挤人,所以才决定去欧洲转一转。“现在旅行结婚很普遍,跟团游也很方便,一个人一万五左右,行程安排得也比较合理。”张琦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当年结婚(1989年)蜜月旅游去的是南京和上海,“除了公园,还去影楼照了相!”那个时代已经好多了,在上世纪70年代,旅游跟普通百姓没多大关系,在南京城里也没几个好逛的公园。
四
1980s-1990s
“三转一响”——时代的声音
图片来源:1989年10月1日《新华日报》第四版 图片说明:李玉琴(右)是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一个普通的农民,五好家庭中的主妇。她热心为集体办事,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请看,她与婆婆的关系是多么融洽。 郭炯 张震摄
【老照片的故事】
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所谓“四大件”,又称“三转一响”。这曾经是生活富裕的标志,也是很多女性择偶的重要标准。
进入20世纪80年代,凭票供应的时代逐步终结,多年紧俏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渐渐敞开供应,在普通的城乡家庭开始普及。
截至1986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自行车179辆,收音机60架,手表301只;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自行车118辆,缝纫机37架,收音机60架,手表172只。“老四件”已不稀奇,“新四件”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电冰箱取代了“老四件”,成为了广大家庭新的消费追求。
新老四件消费品的变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浓缩写照,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的表现。
【见证者说】
汤惠红,今年43岁,上世纪70年代出生在南通。在她的记忆中,“三转一响”不是特别稀奇的家庭物品。14岁的时候,家中添置了新的凤凰牌自行车,是为她上初中准备的,“那时候大家都是骑车上学”。她告诉记者,这不是她家里的第一辆自行车,“1982年左右,我爸爸买了一辆旧自行车,后来哥哥骑这辆旧自行车上学。”同样是上学的代步工具,从旧车到新车,在满足基本的吃穿需求之后,城乡民众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力也越来越大了。
五
1990s-2000s
看电视
图片来源:1999年10月2日第4版《市民争睹国庆大典》于先云 摄
【老照片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是彩电的时代,国庆日,南京中央商场电视机销售大厅里,市民们争睹国庆大典,层层围坐,商场通道一时水泄不通。当时,彩电已经逐渐普及,但手机对于大部分的家庭来说属于高价非必需品。电视、报纸是当时人们获得资讯的主要渠道。因此,国庆日逛商场的人,只能驻足电视机柜台,观赏国庆大典。
据江苏地情网统计,1999年末,江苏省在农村中每100户家庭中能够拥有彩色电视机的有44.6户,收音机32.9户;城镇家庭中,每百户中能够拥有电脑的仅5.26户,够拥有移动电话的仅5.54户。然而,2009年,每百户农村家庭有134.7台彩色电视机,电话机91.9部,移动电话143.7部,家用电脑8.2台,影碟机41.6台;而在城镇,百户中家用电脑已有75.72台,移动电话更是达到了176.2部。短短10年,人民的生活方式完全变了模样,更加丰富和便捷了。现如今,只要一部手机,所有的讯息都在掌握之中。
【见证者说】
今年50岁的郎女士告诉记者,90年代末期家里才装电话,“之前要联系个人还需要去附近人家借电话拨打”。后来,在外地工作的先生买了第一部手机。“当时的那个手机只能接打电话,收发短信,大概800块钱吧。现在800块钱不算什么了,当时可是很大一笔钱。”当问到了解外界信息的方式时,郎女士告知记者,她年轻那会黑白电视机基本上一家能有一台,但是彩色电视机还不是特别多,一直到她结婚的时候,大概90年代初期才慢慢普及起来。但是现在也很少看电视了,基本上都是通过智能手机看新闻的。“手机多方便啦,随便什么时候你想看都能看,哪方面的消息都有的。又好玩,又能了解外面的世界,让我这个家庭主妇也能不落后!哈哈。”
六
2000s-2010s
汽车来了
图片来源:2000年10月2日 《新华日报》A2版。图片说明:10月1日上午8时半,改造一新的南京中央商场正式开业迎客,闻风而来的近万名顾客一睹了这座现代化大型购物中心的风采。宽敞明亮的店堂为顾客提供了优美的购物环境。于先云 程光 摄
【老照片的故事】
汽车尤其是私人轿车,曾经一直处在“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阴影下。1984年,国务院颁布相关条例政策,中国民众首次被允许合法拥有私家轿车。1994年,首次明确表示“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才让私家轿车彻底摆脱过去的阴影,获得了进入千家万户的合法身份。
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高速增长阶段。2001年,“鼓励轿车进入家庭”被列入了国家发展计划。轿车撕下奢侈品的标签,融入越来越多民众的生活,引起了生活方式的大变革。
据江苏统计年鉴的资料:2000年,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为74.51万,其中轿车拥有量为29.11万,私人轿车拥有量为9.27万。
2009年,全省民用汽车拥有量为458.05万,其中轿车拥有量为262.72万,私人轿车拥有量为216.51万。民用汽车尤其是轿车在00年代得到了广泛普及,“汽车社会”大踏步走来。
【见证者说】
赵一佳今天65岁,上世纪90年代买了第一辆车——桑塔纳,用他的话来说,这在当时还是“稀罕事”。当时的汽车还是手动档,后来又先后换了两次车,都改成了自动档。“从来没有想到现在汽车这么普及,国庆回家往往都要避开车流,这在以前都是不敢想的事。”赵一佳说。
七
2000s-2010s
你好,电子商务!
图片来源:2010年10月1日《新华日报》 第一版图片说明:南京网民在新版《网上湖南路》体验了一把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享受逛街、进店、购物、游览的乐趣。余萍 摄
【老照片的故事】
在过去的30年间,电子商务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初,电子商务意味着利用电子化的手段,将商业买卖活动简化,通常使用的技术包括电子数据交换(EDI)和电子货币转帐。典型的应用是将采购订单和发票之类的商业文档通过电子数据的方式发送出去。
2017年,中国的线上交易量已经超过了美国,全年网购人数达到7.9亿人,交易金额达12600亿美元。
电子营销家网站(eMarketer)提供的中国零售市场2020年预测数据:
● 中国网购交易额将达到2.5万亿美元,是美国市场的3.5倍;
● 中国网购人数将达5.75亿人,占全世界线上交易人数的60%;
● 这5.75亿人只占中国总人口的一半不到,也就是说,中国网购人数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 中国的线上销售额将增长24%,增长速度冠绝全球。
【见证者说】
方晶,是一名85后,2002年,刚初中毕业的她就去澳洲留学。10年之后,完成学业的她跟许多留学生一样,选择回国创业。她告诉新华日报记者,“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创业两年,传统的销售渠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如果不走电子商务,只能是等着被淘汰。从商务,到电子商务,颠覆的不仅仅是商业模式,更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以上的照片,
是否勾起了你的回忆?
欢迎在留言区写下文字
表达对祖国的祝福
展示中国最让你感到骄傲的变化和成就
记录你正在为祖国发展所付出的点滴努力
祝福,致敬!
(交汇点记者朱威 实习生:徐红梅 罗圆婕 冀文欣 封面图片:郑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