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国防教育主题车站成南京独特风景线
2018-08-20 07:55: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7月29日,南京市首个国防教育主题车站在南京地铁4号线岗子村建成开放。连日来,主题车站迅速成网红景点,不仅市民乘坐地铁时主动参观,更有不少市民、军人和学生慕名专程前来参观,成为兵城南京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揭幕老将军成了大明星

  揭幕当天,年逾九旬新四军老战士李剑锋成了大明星。他讲话中气十足,完全不像个九旬老人。老人主动与南京工程学院的大学生新兵代表李俊琨合影,勉励他到部队好好干,还被小学生们围着讲党史军史。

  记者了解到,李剑锋近年来常常受邀给中小学生作报告,只要身体好随叫随到;他还将自己的渡江战役日记本捐给了渡江胜利纪念馆。可人们不知道的是,他身上还嵌有多个弹片,有条受过重伤的腿一直不够灵活,老前辈的坚强让大家十分敬佩。

  国防教育主题车站建成开放,东南大学国防教育女教授陆华也现场点赞。她说,地铁连着高校,是南京大学生出行的首选;地铁也连着国防,让大学生们有了一个国防教育的平台,对激励更多驻宁高校的优秀青年学子携笔从戎、保卫国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届南京军中好人代表、武警江苏省总队干部王鹏程认为,在地铁站里嵌入国防元素,宣传国防理念,可以使人们候车乘车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国防教育,这是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的很好途径。南京小营小学雏鹰小队的孩子们一边看展览,一边围着李剑锋爷爷,争着与老兵爷爷合影,还翻看老兵爷爷的军功章。带队的杜文静老师告诉记者:“将暑期雏鹰小队活动和国防教育结合起来,格外有意义。开学后我们将组织更多的孩子来参观国防教育主题车站,让孩子们从小就孕育强大国防的种子。”

  展览故事多,观众点赞勤

  国防教育主题车站的展览主题为“爱我国防爱我军”,由“伟大军队·光辉历程”、“强大国防·奋进金陵”、“牢记使命·强国强军”三个部分组成,展示了国威军威,突显了兵城南京的个性和文化,浓缩了南京双拥和国防教育的成果,犹如一座国防时空隧道,镶嵌在现代交通流线中。

  一座国防城,荣耻两堂课,既有历史的辛酸,又有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豪迈和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时代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一组组图片形成强烈的视角冲击和心灵震撼,让观众留下深深烙印。

  其中,《2017南京籍官兵立功光荣榜》成为亮点之一,不仅包括八一勋章1人、二等功7人、三等功200人共208名立功官兵的姓名,而且有南京溧水籍的战斗英雄、八一勋章获得者韦昌进的多幅珍贵图片,不少参观者在光荣榜和英雄图片前驻足及合影留念。

  热爱摄影、关注国防的原南京军分区司令员侯宪和说,展览让人心血沸腾,为伟大的祖国和军队自豪,为敢于争先的南京骄傲,更为密切的军民鱼水情和扎实的拥军举措而感到幸福,南京不愧是全国双拥模范城,许多经验做法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值得推广学习。资深摄影人、鼓楼军休一所军休干部王继红和老伴都是古稀老兵,他们冒着高温酷暑专程参观展览并被深深吸引,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太震撼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画面精美,气势磅礴,是历史的记录,是强盛的写照,也是发展的缩影。”

  云南昭通实验中学的李世梅和妈妈慕名参观了展览,她看到解放军叔叔抢险救灾的画面,就想到四年前家乡鲁甸的抗震救灾场景,正是参加救灾的南京兵哥哥石磊的资助,她才幸运考上重点高中。这次来南京看望兵哥哥,被南京的国防文化迷住了:“我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南京的军校,当一名南京女兵。”和小梅一样,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初一学生舒安祺表示,看了展览对解放军叔叔更加敬佩,特别是抗洪抢险的画面,印刻在脑海:“我会珍惜环境,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军转干部、女诗人魏艳鸣也在现场激情赠诗一首:“似有云生猎猎风,四围长卷卷时空。伫看威武兵心盛,身未戎装气也雄。”表达心中绵延的国防情怀。

  带头效应好

  反响热度高

  近年来,南京市不断加大国防教育力度,打造国防教育主题车站是推进南京市国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主题车站揭幕后,人民网、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防报、光明网、中国军视网、“东部战区”公众号、“东线瞭望”公众号等和知名主流网站及南京地区省市媒体都进行了聚焦报道,知名军事公众号《人民前线》主编陆雄飞自豪地说:“国防教育进车站,创意独具特色,形式新风扑面,接地气、聚人气,值得推广!为南京市的创新做法点赞!”

  8月1日建军节当天,南京地铁运营公司机电分公司党总支副书记肖玉荣带着公司40余名党员来到岗子村站。他说,通过参观学习,对我国国防事业的辉煌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更感受到老一辈的坚定信念坚不可摧。作为地铁人,会把尊崇军人热爱国防的服务做得更好。

  8月7日,省委宣传部组织全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座谈会学员专程到现场参观。座谈会上,省委宣传部国防教育处副处长赵清林说,国防教育主题车站从内容、气势上给南京这座文化名城增添了新的国防元素,不仅媒体网络好评一片,而且参观群众也纷纷点赞。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产生广泛的社会宣传效应。

  本报记者 毛庆

  本报通讯员 仓晓 徐雨金 练红宁

标签:国防教育;南京;国防
责编:缪钦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