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将保留文物建筑、历史风貌,未来将打造南京非遗集中展示地
历时10年、备受各界关注的南京南捕厅项目有了最新进展。扬子晚报记者从秦淮区获悉,南捕厅环境整治工程四期征收已经临近尾声,有望今年完成。从目前披露的规划方案看,这个南京老城南已为数不多的历史街区,不仅将完整保留区域内63处文物点和历史风貌,在未来功能设置上,该地块还将遵循原先的区域特性,定位为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地。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张可
面积最大的四期征收接近尾声
力争今年完成
南捕厅项目四期——俗称的“大板巷以西地块”,截至目前4213户居民仅有133户尚未签约,签约率超过95%,整个地块的征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秦淮区相关负责人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整个征收已经进入加速阶段,剩下的不到5%,将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南捕厅地块,可以说是南京老城南现存为数不多的历史风貌区。整个地块东起中山南路,西至鼎新路,南起升州路,北至泥马巷,总占地约16.8万平米,总建筑面积24.85万平米。整个地块于2009年启动,其中一期已经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即甘熙故居),二期三期,现在人头攒动、店铺林立的熙南里历史街区,剩下的是面积最大的四期地块,其北界为泥马巷、平章巷、千章巷,东临大板巷,南界是升州路,西届是鼎新路。地块中,还有评事街、程善坊等老城南的重要街巷,总面积超过12万平米。
63个文物建筑保留
保存较好的老房子也不拆
和老门东集中展示南京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不同,南捕厅西侧地块所蕴藏的是清末以来,直至近代、1949年后,历史给南京古都留下的岁月痕迹。
在大板巷南段已经打造完成的一段示范街区,可以看出来,这里有原来二机厂的红砖房厂房改造的房屋,还有明代、清代一直传承下来的老民居。不到百米的街巷两侧,建筑展现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
南京城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南捕厅63处秦淮区不可移动文物,将全部保留下来。在此基础上,对于不属于文物、但保存情况较好的老房子,也不拆。扬子晚报记者在大板巷南段看到,这里的一栋民国时期的砖混结构老房子,不是任何等级的文物,但在征收中,却保留了下来。它的门头砖雕具有典型的民国建筑特征,同时建设单位在建筑外立面上还发现了阳台残留的痕迹,准备恢复其花式栏杆的阳台。
街巷风貌、肌理完整保留
文物建筑“活化展示”
长达10年的南捕厅征收终于要接近尾声,该地块也曾一次又一次受到公众和文物保护专家的关注。采访中,秦淮区相关负责人坦言,时间如此之长,也反映了这些年政府部门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街区打造理念与思路的一次又一次更新。“从早些年大拆大建的粗放式,到现在渐进式的、不赶工期不赶时间。”他告诉记者,现在南捕厅就是如此,征收多少,就修缮、打造多少,一边打造一边搬迁。
根据市政府批准的《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及《评事街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秦淮区大板巷西侧示范段保护与更新项目地块范围内规划用地性质为公共文化、文物古迹、社区服务、市政公用等混合用地。
南京城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南捕厅四期地块,将“按照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全域旅游理念精心打造。街巷肌理和历史风貌完整保留,那些现存的、在古籍方志中留下名字的街巷一个都不会少。同时,整合文化名家、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民间艺人等多元文化资源,以风貌建筑为空间载体把“戏曲、非遗”等文化精髓集中展现,恢复历史繁华风貌,成为全国知名、南京特质彰显的文化旅游新地标。例如,在这个片区的63处不可移动文物,准备在修缮后作为大师工作室,或者展览室等,进行活化保护。
南捕厅居民告别“蜗居”生活
南捕厅片区的环境整治项目,让很多居民告别了“蜗居”数十年的棚户区,搬进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居,开启了期盼已久的美好生活。
家住绒庄巷的王祖泉今年50多岁,打出生就住在这里,房子面积一共50平方米左右,却住着五个大人一个外孙。因为房子建造年代比较久,因为房梁常年经雨水淋泡,已经变形,“真担心哪天它会塌下来”,王祖泉说。今年78岁的老人邵飞威原先住在绫庄巷,家里面积不到40平方米,一住就是将近60年,家里地方小不说,环境卫生也是大问题,平时蟑螂、蜈蚣、老鼠等那是司空见惯了,特别是老鼠,经常跑上桌叼菜。
“我选了两套房子,一套我跟老伴带着老母亲住,一套女儿女婿带着孩子住”,王祖泉去年签了协议交了房,今年2月份便在银龙花园拿了两套经济适用房,目前房子正在进行装修,他也在小区里面租了一套房子暂时过渡。“房子不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而且厨房、卫生间,设施齐全,有单独的卧室,还不用跟女儿、女婿挤在一起,感觉非常的舒服”。
邵飞威交了房以后,去年搬进了位于杨庄的紫杨佳园小区,“以前跟这真是不能比,房子好,配套全,小区又漂亮”,邵师傅笑着说,真是没想到住了一辈子“蜗居”,老来还能住进这样的房子,享享福。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