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南京市两会:坚持聚力创新 加速转换发展动能
原标题: 坚持聚力创新,加速转换发展动能

创客们正在位于南京开发区的“微软云暨移动应用孵化平台”内办公。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冯芃摄
【报告原声】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加快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工程,不断完善城市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推动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写在前面】
2017年11月,由中国创新城市评价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2016—2017》显示,南京创新总指数排名全国第五,仅次于北京、深圳、上海、天津。
2018年,市委1号文件聚焦创新,10条政策措施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昨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坚持聚力创新,加速转换发展动能”作为今年九项重点工作之一。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围绕“创新”展开热议。
加大力度 引导扶持大学生创业
“创新创业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来完成,因此要特别重视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引导和扶持。”市政协委员蔡晓军说,南京每年都有很多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就业或创业都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而这些大学毕业生,恰恰是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基础。南京近年来在引导和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但仍有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的空间。
蔡晓军举例说,他在金陵科技学院从事设计方面的教学工作,自己创业开了一家设计公司,经常会和学设计的学生接触,并邀请他们到公司锻炼和发展。最近几年,公司已经培养了10多名达到设计总监水平的人才。这些学生有的至今仍留在公司工作,也有的出去创业了或到更好的平台去发展了。他们就像是星星之火,需要呵护和培育。只要南京能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和扶持,这些星星之火一定会逐渐成燎原之势。
推动更多先进产业在南京落地生根
市人大代表穆科明是从美国硅谷归来的一名创业者。2010年,他在南京创办了南京杰迈视讯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拥有国际领先的CMOS视觉传感器、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他的目标是“成为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领航者”。
穆科明说,南京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并且出台了一系列具体举措,体现了南京创新改革的力度和决心,也给了他极大的信心:“政府为科技创新企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出台了很给力的政策,我们要在这个平台上,做好自己的企业,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带动产业链衔接。”同时,他也希望政府能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在具体运行中制定更多政策,推动更多先进产业在南京落地。比如在人工智能方面,可以从基本技术研发开始,到技术落地,再到产业化,做一个全线的支持推动。从点到线,由线及面给予支持,推动更多先进产业在南京落地生根,进一步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发展。
让高校院所为创新提供“智库”支撑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全面深化与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化。对此,来自南理工的市人大代表陈岩松十分赞同,他说,高校院所可以为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提供坚实的“智库”支撑。
“南京有着丰富的高校资源,总数达到53所,光本科学校就有35所,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类型也十分广泛,基本上在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都能找到相对应的高校提供智力资源支持。从高校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来看,其发展也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支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陈岩松说,高校每年产生大量的科研学术成果,希望政府出台更多的配套政策,从产业化、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以他们学校来说,每年获得的省部级奖项就有几十项,也是国家创新创业的示范基地,目前很多老师的科研成果都集聚在白下高新区里孵化,形成了新的经济发展动能。
推出独具吸引力政策,引进高端人才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是落户在江北新区的新型研发机构。市人大代表、研究所所长骆敏舟告诉记者,研究所致力于研发新型工业机器人,为中小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解决方案及关键设备,创造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孵化能够研制高技术产品的企业,致力于提高南京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发现很多在南京上学的优秀学生,毕业后宁肯选择到房价高昂的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发展,因为这些城市能给他们提供事业发展的更广阔舞台。”骆敏舟说,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在各大城市激烈进行的人才争夺战中,南京不仅要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力度,在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向高端人才倾斜,还应该注重推出一些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独具吸引力的政策,使人才在选择发展城市时感到“非南京不可”,把顶尖人才能够发挥的舞台打造得更宽、更广。
精准扶持中小企业,为创新名城建设添动力
中小企业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对此,市人大代表申新军说,南京经济发展活跃,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不少地方招商引资时存在“喜大求洋”现象,部分中小企业存在“落地”容易“扎根”难现象。
申新军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对我市在行业细分领域属于“隐形冠军”或“行业小巨人”类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在落实“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过程中,制定可行性具体化措施,加强政策倾斜,对这类企业在土地供应、水电气、项目申报、金融服务等方面予以“精准”扶持和优先支持。对我市部分经营不善,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低效产出的“僵尸型”中小企业,其存量土地和厂房可以就地进行升级改造,统一建设公共配套设施,实施集约化管理,打造成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园,实行腾笼换鸟,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盘活低效用地,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更可以改变城市形象,增加区域经济活力。
构建以大企业为主导、大小企业共生的创新网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建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加大服务支持和资源倾斜力度,把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市政协委员王继元说,南京作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省会城市,拥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最难得的先天条件、最重要的比较优势、最强大的力量之源,有很多创新文章可以做。
王继元建议,支持大企业根据南京市的产业发展需要建设行业性研究开发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集成、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工业性试验等服务。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同时,加强大企业的产业链条建设和产业集群建设,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和资本、市场带动作用,带动中小型企业的创新发展。另外,鼓励大企业建立开放式创业孵化平台,吸引小企业围绕大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开展创新活动,及时发现与大企业自身业务紧密相连的创业项目,强化大企业已有的产业生态系统。
为创新名城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去年,市科委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重点在园区整合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落地、知识产权强市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市科委主任张新年介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坚持聚力创新,加速转换发展动能”作为九项重点工作的首项,科委重任在肩。市科委将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力争在园区整合发展、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包括,细化落实市委1号文件,制定出台配套实施细则,开展政策宣讲,加强督促检查,力争做到“条条都知晓、款款有落实”;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推进运作平台尽快到位,全面提升高新园区建设管理水平;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依托高校院所高水平的学术平台、高层次人才团队,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建成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等,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百姓期盼】
游石基(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
去年,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我从深圳来到南京,在南京江北新区牵头打造南京清研新材料研究院。地方政府办事效率很高,目前研究院已经完成注册,开始了边装修边工作的模式。
对于刚刚出台的市委1号文件,我也认真学习了,让人振奋。从这一年多来市委市政府的高密度创新动作可以看出,党委政府重视创新,真正想做些事,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这是个很好的信号。因为一个好的创新生态环境远比金钱补贴更重要。也期待研究院能在南京开花结果,孵化出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希望南京的明天更美好。
周新萍(中央门街道办事处主任):
前不久市委市政府召开创新名城建设动员大会,我在鼓楼区分会场,从各部委办局、高校、企业,到基层街道、园区以及相关孵化器负责人都参会了,可见市委市政府对创新这件事高度重视。过去,街道社会事务忙得较多,创新创业做得还不够。政府工作报告对创新的描述浓墨重彩,作为基层街道,我们将加大这方面人力、物力投入,做好创新载体建设,加大高端创新人才引进,为创新名城贡献一份力量。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毛庆 周爱明 査金忠 许琴 邹伟 李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