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秦淮力推“医联体” 提升患者满意度
11月23日上午,76岁的伍贴春老人感觉到心脏不适,赶忙到家附近的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接诊医师章宝兴评估后,认为病情不能怠慢,需要尽快到大医院就诊。他为伍贴春开具了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的转诊单,并通知中心启动了医联体绿色转诊通道。当老人到达省中医院时,发现自己可以享受“VIP待遇”:在省中一楼门诊大厅的转诊咨询和收费专窗,当班护士早已为她挂好了专家号,并安排专人将她带到就诊科室,免去了排队等待的麻烦。原来,就在她拿到转诊卡出发的那一刻,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将她的基本信息和医疗需求通过专门微信群通知了省中医院,双向转诊实现无缝对接,大大方便了患者。
今年4月至今,已有400余名患者循着这条绿色通道实现了转诊。“通过搭建医联体,省中医院为我们提供了高水平的医师、科研教学及转诊绿色通道等方面的支持,我们为省中医院输送了病人、分担了压力,并利用我们下沉的优势为他们的科研课题提供基础数据等,双方实现了共赢。”大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周晓明说,大光路与省中医院的医联体能够越做越红火,关键在于抓住了服务群众这一根本,最终得益最大的是患者。
早在2013年,秦淮区就与省中医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秦淮区下辖的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与省中一个科室“结对”共组医联体,在专家下沉、双向转诊、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持、基层服务、学术活动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近年,医联体建设逐步扩大到与多所三级医院结对,包括省中医院、市第一医院、市中医院、南医大二附院、解放军八一医院、解放军四五四医院等大医院,每周都会定期派专家下沉到秦淮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坐诊,并安排中心医生跟师查房、门诊,方便社区居民就近就医;省中医院、市第一医院与秦淮区建立了双向转诊协作关系,两家大医院均在秦淮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医联体专科社区病房,并为转诊患者开辟医联体绿色通道,患者上转做大型检查、治疗、住院等,均可享受绿通道服务,解决了到三级医院看病难、看专家难问题;通过与三级大医院共建医联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水平快速提高,尤其是慢性病管理能力和水平进步很快。
医联体建设将三级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紧密融合,引导患者分层有序就医,既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技术能力,又让病人得到优质、便捷、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大大提升了患者满意度,是一项多方共赢的有益举措。
在秦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呼吸科病房,市第一医院呼吸科主任谷伟、护士长徐青及副主任医师邵宏涛的照片醒目地挂在墙上。去年4月,市第一医院与秦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署了医联体紧密合作协议,成立市第一医院医联体全科医学中心呼吸科秦虹社区病房。第一医院的专家不仅于每周二上午在中心开设专家门诊,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有名医坐诊,还全权负责呼吸科病区的医疗和护理工作。该中心主任王原告诉记者,在医联体建设的整体带动下,中心的医护人才队伍得到规范培训,诊疗水平明显提高,服务能力直线提升。医联体合作病房自去年6月正式收治病人以来,共收治病员近500人次,其中三甲医院下转211人次,极大地缓解了周边群众看大病难的问题。
与市第一医院一街之隔的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在2015年8月签定了联合病房建设协议,开创了紧密合作的先河。该中心主任余庭源说,经过2年多的合作,夫子庙社区卫生中心的医联体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在周边的社区形成深远影响。医联体病房开设以来,共下转收治病人153人,上转危重、诊断困难、疗效不佳各类病人共计67人。中心的病床使用率达90%,去年出院患者830人,较同期上升222%;今年上半年出院437人,同比上升19%,无医疗投诉和纠纷。
医联体的合作还将有更多新形式。石门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徐其平告诉记者,该中心现在每周有5名大医院的中医专家前来坐诊,在挂号处能直接挂八一医院的号。但这些并不是终点,到明年,患者将可以在该中心预约挂大医院的号,然后直接在社区通过互联网与大医院专家视频对话,“隔空”问诊。患者不需要跑大医院,大医院专家也不需要再下沉,形成紧密结合的“互联网+医联体”合作模式。
此外,地处城东的石门坎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患者做稍大型的检查如胃肠镜等,必须要到市里大医院,十分不便。为缓解城东地区的“检查难”,石门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准备建设一个“东部消化中心”,通过与大医院紧密的医联体合作,邀请经验丰富的著名专家前来进行检查操作,为东部地区市民提供方便安全的医疗检查服务。
本报记者 查金忠
本报通讯员 陈思平 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