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南京顺利通过文明城市创建“大考”:更有序、更公正、更安全
2017-11-21 11:47: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张源源  
1
听新闻

  创建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市民在城市中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南京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让群众充分感受到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新变化。

  3年创建历程,市民走出家门,看到的是车辆在斑马线前主动减速礼让,是公共秩序的更加规范有序;是法治环境不断优化、公平正义得到进一步彰显;是平安志愿者随处可见、民警24小时不断巡逻带来的安全感……

  更有序,交通环境“渐入佳境”

  交通是城市文明的窗口,文明、和谐、畅通、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是城市形象的良好展现。近年来,南京不断致力于城市交通秩序治理,并在不断提高市民对文明交通的知晓度、认同度和践行度的过程中,推进道德风尚高地建设和市民文明素质提升。

  在南京,大力倡导机动车驾驶人“礼让斑马线”行动,已经持续开展了4年多。

  2013年7月,全体公交车驾驶员首先践行“礼让斑马线”,今年年初,南京公交3路、25路、34路、35路、555路、645路等公交线路向社会承诺,礼让率力争做到“百分之百”。出租汽车行业则发起“深化巩固‘礼让斑马线’活动”,51家出租汽车企业和出租汽车行业43支志愿服务“博爱车队”队长作出文明礼让承诺。

  截至目前,南京市公交车礼让率平均达到92%,出租车礼让率平均达46%以上,并有越来越多的私家车主加入“礼让”大军。

  今年5月20日起,南京交管部门对机动车交通违法曝光实施全面记分,统计显示,全面记分实行3个月后,全市各电子警察抓拍到的交通违法与前3个月相比总量下降了18.9%。全面记分政策对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压降明显,机动车驾驶人开车上路更加文明、规范,道路交通秩序得到明显改善。

  更公正,法治环境不断优化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一座城市的文明,不仅仅外化于形象、氛围和环境的营造,更体现于内在的精神品质。法治环境,就是这内在的“精气神”。

  今年10月31日,六合区人民法院走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该校公共管理学院模拟法庭“公开审理”一起污染环境刑事案件,100多名学生参加了旁听。这次庭审是六合区法院今年“庭审进高校”活动的第3场。

  今年以来,作为“十万群众进法院”活动的延续,法院选取越来越多的典型案件走进校园开庭审理,使更多青年学生近距离、面对面地接触法律,感受法治的力量。

  我市不断推进“法治南京”建设,在追求公平正义、提高城市文明水平之路上不断前行。

  “找法援”有法可依。今年8月1日,我市制定的《南京市法律援助条例》正式实施,南京成为全省率先由省辖市完成法律援助地方立法的城市。针对当下出现的新情况、新事物,《条例》规定和新增了较多内容,扩大了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法律援助的方式、受援对象类别,更多更好地为困难群众办实事。

  “民告官”更便捷。2016年4月1日,南京铁路运输法院集中管辖原属南京地区基层法院管辖的一审行政诉讼案件。通过落实立案登记制的要求,不设门槛,开门收案,2016年4月1日至2017年6月31日,共新收各类行政案件2766件,其中受理2321件,裁定不予立案的445件。这些不能立案的,有的是不符合立案条件,有的是材料不齐全等。针对这些问题,法院都书面向当事人释明,1年来就发出释明函327份,当事人心悦诚服,没有一人因立案不能投诉法院。

  3年来,南京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法治创建活动。对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指标体系,突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法治环境”指标要求,着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民主法治建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城市法治文明程度持续提升。

  更安全,百姓心里踏踏实实

  不久前,“2017国内旅行者票选国内最安全城市”榜单公布,十大城市入选国内最有安全感的城市,南京“榜上有名”。在参与调查的数百万人中,绝大多数对南京的社会安全环境给予了很高评价。

  这份榜单背后,凝聚了全市上下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的艰苦付出。

  每天,时至深夜,在南京的繁华区、重点治安复杂地区都会有红白相间的警灯仍在闪烁。24小时亮灯值守的警务站、24小时无缝对接亮灯巡逻的警车、随处可见的步巡民警,给市民增添了安全感。

  目前,南京公安已建设运行31个警务服务站、10个警务查报站及66个警务查报点、33个陆路公安检查站等,进一步固化了重点部位屯警街面、动中备勤工作机制。

  截至目前,全市已发展平安志愿者53万余人,其中有11.6万名骨干常年配合专业警力担负日常治安巡防工作。2016年,南京市平安志愿者联合会被授予“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荣誉称号。

  这支有着53万余人的平安志愿者队伍已成为我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成了创建文明城市、提升群众安全感的重要力量。

  本报记者 张源源

标签:
责编:丁叮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