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城大走访,“小确幸”变成“大民生”
创造新业绩 喜迎十九大
中国江苏网10月5日讯 各地大走访都会搬出厚厚一叠的“走访台账”,宿迁市宿城区却向记者展示了一长串“机制”——创文明城市有社区党建C2B模式;保百姓平安有联勤联动制度;关爱留守儿童有“教育扶智”行动;救助患病群众出台长效救助机制……宿城区委督查室主任赵益飞说:这一项项机制的“源头”都是大走访。
“按照省、市委‘一户不漏、一企不落’的部署要求,宿城区精准走访、真走实访,走访台账扎扎实实、一份不少。”宿迁市政协副主席、宿城区委书记裴承前告诉记者:宿城区是江苏最早提出“三进三帮”(即进农村帮增收致富;进企业帮发展转型;进社区帮和谐创建)的地区之一,这是大走访活动的“雏形”。时下大走访早已在全省面上铺开,宿城如何突破自我,走出新境界?答案是:建机制。
今年3月,蔡集镇副镇长焦阳在杨集村走访时了解到,街东组村民孙雷患脑出血后遗症瘫痪,家有两老两小,爱人照顾他无法工作。去年他就打算手术治疗,但算下来,医药费刨去新农合报销部分还有3000元的缺口,导致手术一拖再拖。焦阳当时本打算“自掏腰包”帮助解决,但随即心里冒出一个问号:“像这样的情况,在全镇到底有多少?”
将方方面面大走访的情况一汇总,镇里拿到了“大数据”:蔡集镇低收入人群有1921户,像孙雷这样身患大病的共有324人。几千元治疗费对贫困家庭无疑就是“雪上加霜”,不少人因此借上了高利贷。对此,镇里多次开党委会专题研究,又与医院方面反复沟通,今年4月份出台《低收入群体医疗救助办法》,每年拿出400万元对医保报销外部分进行“兜底”。截至目前,全镇已有218例救助案例。
“大走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工作方法,就是到群众中去,倾听最真实的民声、掌握最基本的民情,了解最急需的民盼。”裴承前认为,光抓回“个案线索”还不行,还要汇总到大走访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针对性建立行之有效的问题解决长效机制。只有从“个案”中跳出来再回归到“面上”,才能把“小确幸”变成“大民生”,正如宿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尹者刚所说,大走访要“从一个人想到一群人,从一个平台孵化一系列机制”。
怎样从“个案”中跳出来?宿城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走访群众“多看一眼”。当下,宿迁市正值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关键期,古城街道府前社区党总支书记赵成新在金陵名府小区走访时,业主孟先生反映有人乱扔垃圾。本来打电话找物业公司解决是顺手之劳,赵成新却留心发现,诸如乱扔垃圾、路灯不亮、私拉电线等社区不文明现象,最易常态发生,如何及时发现即时处理?他们尝试在“先锋宿城”APP中加入一个“社区百事通”子栏目,居民发现问题及时上传,社区党员干部、物业公司和志愿者三方协同,即知即改。在此基础上,宿城区又化用电商概念,在城区街道推广社区党建“C2B”模式,居民“点餐”,党员干部上门服务。
从“想办法”到“建机制”,还需要在解决问题时“深想一层”。宿城区陈集镇是葡萄之乡,副镇长张磊在王庄村走访时想到,为什么同样是种葡萄,效益不如句容?他与大户们几番促膝交谈找到根子——技术不新,品种落后,深加工空白。对症下药,镇里建起一个产业主题馆,引进最新的“阳光玫瑰”品种,找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示范“限根技术”,又展示葡萄籽油、葡萄酒的深加工流程,每一位种植户都能免费到这个馆里寻找资源、寻求合作。种植大户王继成高兴地说,明年葡萄亩均效益破万元,酿出江苏“白兰地”!
“针对基层派出所人手不足,分局制定了局机关警力下沉机制”;“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情况普遍,教育部门‘阳光驿站’正好补上”;“党员干部牵头,联合社会力量搭建‘爱心众筹’平台,迄今帮助弱势群体实现了1800多个‘微心愿’”……宿城区的每一个单位部门,都主动将走访发现的问题“合并同类项”,制定出台相应的长效解决机制。
“‘机制导向’是‘问题导向’的具体落实和深化延伸。”宿城区委副书记张相阳认为,大走访工作平台就像一个信息、问题的“蓄水池”,不但不能“漏”出来,还必须举一反三、交叉整合、融会贯通,进而形成一个个创新机制,解决问题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从“管当下”变成“管长远”,让大走访真正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进步的“永动机”。
本报记者 刘宏奇 徐明泽 王世停
本报通讯员 焦 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