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森林音乐会这一文艺品牌活动,彰显了古都金陵城市魅力,提升了文化南京品牌影响力。 本报记者 崔晓摄
串联起山水城林的明城墙全线开放,真正成为百姓看得见、走得进、摸得着的“民城墙”;
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先后来到米兰、伦敦、纽约,在国际舞台秀出南京的文化魅力和创意力量;
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6%,继续排名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总体规模迈上新台阶;
盘活红色文化资源,话剧《雨花台》全国高校百场巡演感动无数观众……
5年来,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不仅“晒”出了南京持续提升的文化软实力,也擦亮了一张张国际文化新名片,让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气韵精彩绽放,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辉。
守护古都文脉,文化遗产融入城市生活
去年10月,2016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开幕式在中华门瓮城举行,现场打造的沉浸式剧场、3D灯光秀以及云锦时尚秀,将文化遗产和时尚科技完美融合,为世界了解“多元、开放、创造”的南京打开了一扇窗口。
依托明城墙打造的这场名城盛会,得到了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高度评价:“南京让世界看见650岁的明城墙不再是封闭,而是开放的,能够融入城市的文化活动之中,这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方向。”
从10处城墙书吧散发出的“满城书香”,到引爆全城的“环城七十里健步走”“穿越山水名城行”;年度游客量从全面开放前的50万人次增至去年的152万人次……作为古代都城建设的杰出代表,南京明城墙自2014年8月8日全面开放以来,历经3年的保护修缮、环境整治与开放利用,
已经变成百姓看得见、走得进、摸得着的“民城墙”。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大市,近年来,我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在加大文物保护力度的同时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努力“铸其魂、扬其韵、传其神”,使文物保护成果融入城市生活、惠及人民群众,让历史文化名城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辉。
保护文物,规划先行。目前,我市共划定15个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占地面积约50平方公里,构成了我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核心地区;划定的主城保护面积约310平方公里,是南京名城格局和山水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划定的市域保护面积为6582平方公里,重点保护外围的古镇、古村和风景名胜资源。
产业融合发展,文创成南京发展新动能
位于菱角市66号的第二机床厂旧址,有着100多年的创业文明积淀。企业搬迁后,这里被一步步规划改造成为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引来洛可可、玫瑰里等一批特色创意设计企业和工业设计企业集聚。昔日老厂房的华丽转身,成为我市打造创意文化产业功能区的一个成功样本。
产业体系从独立走向融合、产业服务从平台走向体系、产业集聚从园区升级为功能区……政策融合、产业集聚、人才培养、平台服务等系列“组合拳”,有力推动了我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活力满格的“创意引擎”,已成为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发展、建设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的新动能。
我市现有各类文化企业1.87万余家,其中90%以上是小微文化企业。引导和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对于合理配置资源要素、增强产业创新活力、保障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全国率先建成的“创意南京”文化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通过整合全市相关资源,构建信息资讯、创意设计、金融服务、企业资源等12个模块,推出“融合文化政策查询库”“全媒体矩阵”“文创服务港”等服务产品,为全市文化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提供“一门式进入,一站式服务”,累计服务企业超过5000家。
功能完备、效能提升的服务平台,让我市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焕发出新的活力,也为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2016年,我市文化企业数量由1.59万家增加到1.87万家,同比增长17%以上。12家企业获评“第二批省民营文化企业30强”,13家企业入选“第二批省重点文化科技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推动城市“走出去”,让世界更懂南京
伦敦百分百设计展南京馆、南京—伦敦双城文化客厅、“汤莎会”主题昆曲《邯郸梦》演出……去年9月,2016伦敦设计节“南京周”活动先后来到伦敦市政厅广场、大英图书馆、伦敦眼、奥林匹亚展览中心等伦敦知名城市地标,举办了28场活动,助推60余家文化企业走向国际舞台。“南京周”活动不仅引来英国市民的高度关注,还得到了英国威廉王子的点赞:“我对南京这座城市越来越有兴趣了!”
心连世界通。为了推动“南京走出去”,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十三五”期间,每年选择一个世界知名城市举办“南京周”系列活动,推动南京文化、创意和南京企业走出去,让全世界更懂南京,让南京人更爱南京,推动南京企业走向世界。
今年9月,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又来到美国纽约,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中央火车站、时代广场、哥伦比亚大学等国际文化地标举办了26场活动,吸引数十万纽约市民及外国游客关注、参与、体验,南京的历史文脉、人文精神和创意活力在世界舞台精彩绽放。
3年来,“南京周”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积累提升,将城市历史文化底蕴与国际化元素有机融合,成为南京与世界之间文化交流的窗口、资源对接的渠道、产业合作的平台、企业展示的秀场,助力南京建设国际化程度高的历史文化名城。
作为探索城市推广的新模式,今年“南京周”打造了全新项目“南京面孔”,以“一城十面”影像展的形式亮相人文客厅。10部以“南京面孔”为主角的艺术短片以当代艺术的策展手法,通过影像装置呈现南京城市的10个侧面,向世界传达更有温度、更有人情味的“南京故事”。
挖掘红色文化,话剧《雨花台》震撼人心
2016年4月5日晚,一阵刺耳的铁门拉开声中,话剧《雨花台》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正式上演。在暗无天日的监狱中,恽代英、冷少农、许包野、施滉等烈士一一出场,面对敌人的软硬兼施,他们坚守理想、坚守信仰,英勇斗争、顽强不屈。整场演出,观众们沉浸在震撼和感动中,用掌声和泪水向烈士致敬。话剧《雨花台》全国高校百场巡演由此开启。
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南京、徐州、宿迁、扬州……话剧《雨花台》目前已正式演出80余场。雨花英烈的坚定信仰和高尚情操通过演员们令人信服的表演,深深打动和感染了台下的观众,引起了强烈反响。
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我市全面梳理雨花台烈士陵园、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创造性的传承和传播,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最集中的殉难地。对于南京的文艺工作者来说,如何记录好、传承好雨花英烈精神,写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是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
除了话剧《雨花台》,围绕雨花英烈精神,我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作。2015年,由市文联牵头组织创作的大型演出《雨花颂信仰》,在全市巡演19场。今年4月底,15首《信仰之歌——雨花颂系列歌曲》发布,有合唱、独唱、重唱等多种形式。
本报记者朱凯邢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