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如何发力?对标上海苏州 南京将精细渗透进“骨子里”
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如何发力?
对标上海苏州 将精细渗透进“骨子里”
在南京市民庄元看来,与南京近在咫尺的上海、苏州,既熟悉又新鲜。因为做设计师工作的关系,每次出差,庄元对外地城市的规划设计总会特别留意。“上海、苏州启发我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一些细节。”这种细节,用庄元的话来说就是“骨子里的精细”。
从裁剪精致的海派旗袍、巧夺天工的江南园林到遏云绕梁的昆曲评弹,上海苏州的精细“考究”,向来为人称道,也为其他城市的建设管理提供了标杆。9月14日至15日,南京规划、建设、城管、交管等部门负责人集体赴沪苏两市“取经”,在对标找差中,感受一个个细节带来的启示。
都市核心区上海西岸,狗尾巴草唱起绿化主角
黄浦江西侧,北起日晖港,南至徐浦大桥,一段8.4公里的岸线被称为“上海西岸”。
作为申城近代工业集中地,上海西岸曾集聚了众多工业设施,一度是城市进步与繁荣的见证。然而,斗转星移,随着产业更新转移、传统工业落幕,这里留下的是老旧的厂房、凌乱的码头、破败的仓库,与对岸浦东新区现代化的城市形象形成鲜明反差。
在上海实施的黄浦江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工程中,上海西岸以将生产岸线置换为生活岸线为核心,实现还江于民、还路于民。随着一座座油库、粮库、水厂、客运码头等工业遗存的改造置换,这里已然成为洋溢文化艺术气息、集聚文创产业的开敞式公共空间。
与城市更新的大手笔相比,滨江公共空间设计的细节更引人注目:原本用于吊装煤炭的两座高36米的码头塔吊被保留下来,成为讲述滨江记忆的城市雕塑;船舶靠岸的“系缆桩”、运输煤炭的小铁路,都保留着斑驳锈迹,记录着西岸滨江的前世今生。
公共空间打开以后,如何亲民、便民?在这方面,设计者们更为用心。漫步于上海西岸,红黑相间的慢行步道、塑胶跑道、自行车骑道在绿地间穿行,色彩斑斓的攀岩墙和高低起伏的滑板广场,为爱好健身运动的市民提供了多样选择。每走一段,你可以在老厂房改造成的书吧里小憩、阅读,健身驿站里还有刷卡使用的公共淋浴间,小小10来平方米的空间功能齐全,提供淋浴、更衣、寄存、饮水等全方位服务……
位于都市核心区的寸土寸金的上海西岸,公共绿地里很少见名贵花木,大片狗尾巴草和芦苇唱起了主角。看似粗心,实则不然。“江滩原本就属于它们。”在设计者看来,撒把草籽就能活的狗尾巴草成本低、养护易,不仅显得有野趣,更透着一种顽强与坚韧。
苏州老民居砖瓦依旧,内部已经“脱胎换骨”
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街区,是苏州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堪称苏州古城的“微缩版”。在街区巷弄里穿行,小桥流水,河街相邻,古色古香的宅地院墙之间,不时传来吴侬软语、评弹清唱。
当地负责人介绍,平江街区的保护改造重点是做好“三篇文章”——
开篇是水。苏州的灵秀在于水,平江街区的改造也从水开始。
历史上由于居住密集,平江街区也曾经填河为路,导致河道淤积、水质污染。在保护改造过程中,当地把原本被覆盖的河道重新打开,在贯通街区内外水系、变死水为活水的同时实施精细化的截污治理。一条条河道不但重现水的灵韵,而且开辟成为连接拙政园、观前街、耦园等热门景区的水上旅游线。
其次是人。对街区密集居住的大量居民,苏州采取以就地居住为主的保护模式。在尊重居民意愿、改善居住品质的同时,引导扶持居民创业,街区引进的特色客栈、青年旅舍、高档会所、艺术画廊、古琴会馆、经典咖啡、老字号茶楼等更新了街区业态,也增加了居民收入。更为重要的是,保留人的同时,也保留了非物质文化的传统技艺、民俗民风,保留了传统民居巷陌的生活风貌。
最难的一篇是“房”。砖木结构的江南民居建筑精致优美,但也最容易受“内伤”。木质梁柱由于年久朽烂,严重影响结构安全。对此,平江街区保护改造没有推倒重建、“大动干戈”,而是在调查甄别的基础上,对重点建筑进行结构替换,用钢架结构代替原本的木质梁柱支撑。走进一间民宅,砖瓦如旧,但内部却已脱胎换骨、品质升级。
与此同时,街区对大到桥梁、园林、会馆、寺观,小到古井、古树、牌坊都保留在原有位置,呈现原有风貌,力求“原汁原味”。如今,漫步平江历史街区,几乎看不出这是一个改造过的街区。
“历史街区保护改造难就难在修旧如旧、保持原貌。”市规划部门负责人认为,看似不着痕迹的保护改造工程背后,实际是大量精心细致的调查、设计、施工,这样的精细化水平值得南京学习借鉴。
不闻汽车喇叭声响的上海,背后是常态化的管理
早晚高峰的上海,延安高架路、南北快速路上车流如织、车行缓慢。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交通管理是一个公认棘手的问题。然而,考察沪上交通管理,我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却捕捉到一个细节:行车在上海街道上,几乎听不到喇叭声响、车笛鸣叫。
“上海正在实施的文明交通大整治,明确规定外环以内禁止鸣笛。”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俞烈的一句话,不禁让人思忖:如何做到让几百万辆机动车令行禁止?
上海的经验是依法管理、源头管理。在文明交通大整治过程中,上海把外环以内禁鸣、道路违停必罚、客货车分道行驶等最严新规写入地方立法,为精细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将其列为报考驾照必修科目,不通过不予颁发驾驶证。
“列入考试科目后,驾照考试通过率一度降低到30%,但我们坚持了下来,换来了交通秩序的明显好转。”上海市交管部门有关负责人说。
从交通秩序整治,到实施网格化管理“格中有人、人能管事、事皆有序”的精细管理模式,一路考察,上海苏州精心精致的城市建设、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令人印象深刻,其背后的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更使人获益良多。
“城市建设管理只有理念新、标准高才能做到环境美、品质优。”参加考察的一位城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南京正在实施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推动滨江风光带建设、历史街区保护改造等重大工程,我们将以上海苏州为标杆,找出差距,列出清单,把精细化融入城市建设管理全过程,让城市更富品质品位、更加宜居宜业,更好地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本报记者刘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