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咱们一起奔小康
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村,在市区镇责任单位帮扶下,发展蓝莓种植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村民熊凯(中)通过电商网络平台销售蓝莓,带领村民打开了市场。 本报记者 吴彬摄
去年,南京市2.32万名低收入人口顺利脱贫,56个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成功摘帽;今年,全市扶贫开发目标是继续带动低收入农户脱贫2.3万人,60个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摘帽……
小康路上,一户不能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去年以来精准聚焦7.7万低收入人口和200个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全力帮扶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着力扶持提升薄弱村发展能力,脱贫致富奔小康硬仗首战告捷。
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帮扶
在六合区马鞍街道河王湖村,44岁的瞿有保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养猪大户。他家出栏的苗猪品质优良,经常被养殖户抢订一空。然而,在2016年以前,他还是当地一名低收入人口。
“去年我们了解情况后,通过‘三个靶向’项目扶持资金4000元,帮瞿有保从淮安引进2头纯种母猪用于苗猪繁殖,仅2016年他就获纯利6万多元,当年就实现了脱贫。”河王湖村工作人员介绍,预计下半年瞿有保家可出栏苗猪100头以上,全年获纯利润将突破10万元。
一笔帮扶资金,让瞿有保一家顺利脱贫;一个工作岗位,同样能让一个家庭改善生活条件——2009年,家住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村的李普伢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劳动能力,整个家庭很快陷入困境。
“我们家被列入低收入农户后,村里去年帮助我在镇上企业找了工作,一年能赚一万多元。”李普伢妻子葛翠英告诉记者,今年,村里打造红色旅游产业区,还收储了他们家一处76平方米的老房子,将为她家在镇上置换一套新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瞿有保、李普伢的脱贫路,得益于我市深入推进的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分类施策。
记者获悉,根据国家和江苏省划定的扶贫标准及建档立卡数据公布情况,我市没有国家级、省级低收入人口,也没有省级经济薄弱村。不过,我市自加压力,按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低于9000元标准精准识别了3.94万户、7.73万低收入人口,又按照村级稳定性收入低于100万元标准科学认定了200个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并明确2020年确保所有扶贫开发对象全面脱贫。
针对低收入农户实际,我市要求各区坚持分类施策,着重强化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能力和救济保障兜底水平,推进长效脱贫。
“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主要通过扶持购岗、鼓励创业、帮助入股‘三个靶向’,让其有一岗(一技)、一业或一股,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市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市级按照每人3000元标准测算到人、补助到村,切实提高组织化程度,去年以来,全市“三个靶向”扶持低收入人口近1.7万人。
另一方面,我市积极推进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对完全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实行低保兜底救助。从今年7月1日起,农村低保标准提升到810元/月,基本实现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
强化“造血”,村级能力稳步提升
针对200个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我市注重从单纯“输血”转变为“输血”“造血”并举,稳步提升村级能力。
在溧水区,9月1日刚刚开业的幸福家苑农贸市场干净敞亮,实行超市化管理,顺着电梯来到2层蔬菜摊点,土豆、萝卜、青菜等蔬菜一应俱全。这是由溧水统一规划建设、为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购置的经营性物业载体。
“幸福家苑农贸市场目前进驻了46家经营户。经营权委托给了区商旅集团,由他们统一经营管理,租金收益交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溧水区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去年开始,区商旅集团购置了包括幸福家苑在内的3处、4800多平方米农贸市场。按照每村每年24万元标准,支付10个市级经济薄弱村保底租金收益;按照每村每年19万元支付38个市、区级欠发达村保底租金收益,合计每年物业租金962万元。
添置村级经营资产,有效增强了经济薄弱村自身的“造血”功能,也夯实了村级收入水平和发展后劲。
除了统筹实施扶贫项目、添置村级经营资产,去年以来,我市还借助单位帮扶力量,做实村级发展项目。市委办公厅大力扶持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村发展蓝莓产业,全村蓝莓种植面积4700亩,销售总额达5000万元,带动700户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江宁区湖熟街道和平社区整合各级帮扶资金2000万元,与区交建集团合资成立农副产品销售公司,每年也可以获得稳定回报。
结对帮扶,推进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为了确保2020年所有扶贫开发对象全面脱贫,我市将扶贫开发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并统一谋划,推动社会力量多方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市领导挂钩“四解四促”、“万名党员干部帮万户”、派驻“第一书记”和“百企结对帮百村”等活动相互联动、有机衔接。市、区、镇街分级负责,确保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和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两个全覆盖”。其中,市级领导每人挂钩联系一个经济薄弱村,挂钩帮扶一个低收入家庭;市级115个部门及直属单位、131家企事业单位与“百村”挂钩对接;70个经济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都是正处级实职干部。
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党员干部“走千企入万户、助发展促富民”大走访活动开展,新一轮结对帮扶活动市领导带头示范,参与对象更加广泛,结对形式更加多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市委农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让所有低收入农户和全市人民一起步入小康社会,补齐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是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在首战告捷基础上,今年我市扶贫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完成30%的脱贫任务,即低收入农户脱贫2.3万人,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摘帽60个。
下一步,全市将重点围绕“一个高水平建成、六个显著”奋斗目标,坚持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一条主线”,聚焦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两个重点”,强化就业创业带动、产业发展驱动、保障措施兜底“三大措施”,继续开展市领导挂钩“四解四促”、“万名党员干部帮万户”、“百企挂钩帮百村”、派驻“第一书记”等“四项活动”,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
本报记者 周爱明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