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一篇报道引来200万元修路款 高陈村村民出行有水泥路了
连续报道
8月11日上午,在涟水县石湖镇方圩村原高陈村一条丁字路口,人们挥锹铲土,鞭炮、烟火同时炸响,当地人以一种简朴、热烈的方式庆祝期盼已久的村道改造工程正式开工。
高陈村地处灌南、响水、涟水三县交界,位置偏僻,交通水利基础设施陈旧,除一条多年前村民们集资20多万元修建的2公里中心路是水泥路外,其余道路均为坑坑洼洼的泥路,给村民日常出行和农业生产经营带来极大不便。今年4月12日,《新华日报》刊登记者采写的调查报道《高陈村村民出行何时不再难》,引起省委驻涟水县帮扶工作队和省政府办公厅领导的高度重视。在省政府办公厅积极协调下,省交通厅根据当地交通运输部门的详细勘察和测算,拨付建设资金200万元,对高陈村连接外界的4条约10公里泥路进行硬质化改造。
村委会主任高明东告诉记者,除3组和6组的1.9公里道路等待招标外,其余3条路已全部进入开工实施阶段,共4.26公里,其中两条宽2.5米、一条宽3米,按四级道路标准建设。如果天气晴好,预计9月初,这3条道路有望全部竣工。
“这条路修得好!”64岁的3组村民陈永华连声说。他告诉记者,自己每天负责接送3个孙子、孙女上学和放学,从家门口到水泥路虽然只有1里多路,但遇到雨天,泥路就成了一大“心病”。有时要脱掉鞋子,分两次把孙子、孙女背回家,常常累出一身汗。
张飞是当地一名乡村厨师,常年骑着电动三轮车给周围乡亲上门掌勺。遇到下雨天,三四公里的土路竟然要走两个小时,“急死人呐”。
在村中心路口开了23年百货店的南杨超市老板南继国说,以前到响水进货,都要绕道多跑5里路,遇到下雨天,车子进来了就出不去。水泥路修好了,就不再为出行苦恼了。
曾经为村民出行难奔走呼吁的村“第一书记”、省委帮扶工作队队员王一初心情也是格外爽。他说,高陈村交通基础条件差到让人心酸,每次到村里,看到村民们期盼的眼神和雨天进出的艰难场景,心里总不是滋味。“现在看到交通部门高效组织立项招标、进场施工,心里踏实许多,也为村民们感到高兴。”
村支书殷亚东向记者表示,将组织召开村民议事大会,把日后的道路养护工作落实好,要像爱护自家的财产一样把民心工程维护好,让水泥路成为村民脱贫增收的小康路。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丁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