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涟水县水利科学研究站试验地里,该站党支部书记、副站长汤树海正带着两名工作人员采集小麦、油菜需水量及需水规律测试的数据。不久前,该站承担的《水稻水分利用效率评估及其适应性灌溉策略研究》项目获得江苏省水利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涟水县水利科研工作者如铁牛般坚守在艰苦的岗位上,不骄不躁、创造出一项项骄人的业绩,摘取科研高峰上的一颗颗明珠。
加强合作 科研工作快速发展
10年前,涟水县水利科研站只有不足100平方米的五间破旧办公室和实验用房,科研工作一度停滞不前。在走访周边科研站所,科学研判行业形势后,该站干部职工认识到,加强与大专院校合作是科研单位重新焕发生机的必由之路。
2012年的一天,汤树海了解到河海大学要在基层站所开展一个科研课题,而课题负责人郭相平教授正在我市参加一个会议。汤树海立即赶到会场,在会议室外等了3个多小时,终于见到了郭相平。但是,在实地考察了涟水县水利科研站的科研条件后,郭相平遗憾地说:“你们的科研条件太差了,实在达不到试验标准。等以后硬件条件符合了,我们再谈课题合作吧!”
郭相平的话在汤树海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他决心要将科研站的科研条件提升上去。在县水利局领导的支持下,本着能省就省、能自己动手就自己动手的原则,汤树海历时3个月仅花10万元就建好了沉沙池,并购置了流速仪、烘箱等必要设备。于是,他再次邀请郭相平教授实地考察,终于争取到了一项科研课题落户涟水。
此后,涟水县水利科研站先后与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了《沙土区水土保持综合防护措施研究与应用》《红外和可见光图像技术在节水灌溉中的研究与应用》等10多项课题研究,科研工作步入“快车道”。
埋头实干 科研项目硕果累累
有了优质的发展平台,还要有“拼”的勇气、“实”的作风,才能高标准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涟水县水利科研站的“土专家”们始终坚守岗位,日复一日地提前1小时到班,每天准时准点开展课题数据测试与收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让数据更加科学、严谨。”汤树海说。
滴滴汗水换得果实累累。“十二五”以来,该站承接了国家、省市各类水利课题10多项。其中,合作课题《沟田协同控制排水技术效益试验与研究》获国家农业节水科技奖二等奖、省水利优秀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基于能值理论的灌区水土资源生态经济效应研究》和《平原灌区生态渠道建设模式及其效果评价》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江苏省大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及分析研究》获省水利优秀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创新创优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科研站小麦试验田的防渗渠里,一种奇特的装置十分吸引人眼球。据介绍,该站在课题研究中观察到,当前农村硬质化渠道较多,退水干枯后渠道中的青蛙因无法逃生而死亡。为了便于渠道里的生物逃生,通过观察青蛙的习性,科研人员发明了该装置。因其具有制作成本低廉、适宜安装和便于拆卸等优点,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该装置为实用新型专利。一直以来,该站注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螺旋式定深取水器》《一种符合青蛙运动习性的便携式生物通道》等3项专利先后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该站还注重创新创优,提出了节水、省工、减排和控污为一体的灌排新技术,并在工程建设中运用科技含量高的“轻巧薄”型装配式毛农门设备8000余座;在节水工程中推广精准轮灌技术,年可节水2400万立方米以上;利用水稻浅湿调控灌溉技术,打造高效节水示范片4个1.2万亩,亩增产50余公斤。2018年,涟水县成功建成省节水型社会示范区。
党建引领 传承弘扬“铁牛精神”
“没想到,我们水利科研站取得了如此多的成绩,还有了水利人‘工匠工作室’,了不起!”日前,参观了“汤树海支部书记工作室”和“汤树海工匠创新工作室”后,该县水利系统离退休老干部们发出由衷感叹。
“搞科研就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发挥党组织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我们攻无不克的法宝。”汤树海说,作为领头人,他围绕“抓党建,促科研,强业务”的思路,带领团队砥砺前行。
10年来,涟水县水利科学研究站成为淮安水利科研工作中的一颗耀眼之星,被市水利局授予“铁牛先锋岗”殊荣,建成“涟水县节水教育”基地,涟水县水利局被省水利厅评为2012-2016年度全省水利科技先进集体。■融媒体记者 张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