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记者在淮阴区采访获悉,该区企业复工复产各项工作正快马加鞭全速推进。针对企业复工复产遇到的用工紧缺这一突出问题,该区精准施策推出多项举措,解渴企业用工需求。截至目前,全区4868个企业岗位用工缺口,已补位3702个,用工补位率达76%。
“架桥铺路”牵“红线”
“您好,请问你们企业还招人吗?”4月7日上午,淮阴区振达钢管人力资源和行政办公助理高登清刚接完一个求职者的电话,桌上的座机再次响起。这也是上午1个小时内,他接到的第八个求职电话。高登清说,自打区里把企业用工招聘信息公布上网以来,他平均每天都会接到20多个求职电话。
企业复工复产,保障用工需求是前提。淮阴区相关部门为此创设了全区企业用工需求监测体系,通过组建QQ群、微信工作群等方式,对复工企业用工需求状况展开拉网式调查,依托市级网上招聘平台,变“线下”招聘为“线上”出击,推出系列网络招聘活动,在企业与求职者之间“架桥铺路”牵“红线”,使应聘者与企业联系对接后,可以进行无接触式网上面试。
为了给应聘者在线求职、企业在线招聘提供引导服务,淮阴区专门制作了线上求职招聘操作视频。此外,该区通过“幸福淮阴”“淮安人社”“淮安就业”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企业用工信息11期,手机“燃信”推送用工需求信息13万条,持续20多天在区级电视频道播放企业用工需求信息。
“招兵买马”聚“红人”
“双庄村:刘学全,意向岗位,装修公司;张正梅,意向岗位,家政公司……”这是淮阴区通过电话问询、网上问卷、大数据分析、实地走访等方式,对本地有意愿留在家乡就业的人员梳理出的一份务工意向登记信息表。信息表上,待就业人员的姓名、身份证号、技能状况、就业意愿、联系电话等一应俱全。
企业复工复产出现用工紧缺,工人一时间成了企业经营者眼中的“红人”。吸引春节返乡人员留在家乡,既有助于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又有助于破解本地企业遭遇的用工难题,可谓一举两得。鉴于此,淮阴区成立“招工专班”,打电话、搞问卷、跑乡村,本着就近就地就业原则,为企业“招兵买马”广发“英雄帖”,对有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企业,招工服务措施则实行量身定制。
截至4月7日,位于淮阴区的江苏淮安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原本存在200人的用工缺口,现已顺利招聘员工230人;振达钢管原本存在30人的用工缺口,现已招聘员工29人;淮安尚研电子科技急需117名工人,已有113人补位到岗。
“真金白银”送“红利”
帮助企业加速复工复产,共克时艰,释放政策红利无疑是一剂良药。为此,淮阴区围绕企业吸纳就业补助、就业服务补助、留乡就业补贴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持续投入“真金白银”。其中,对经营出现困难且恢复有望、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淮阴区全部送上贴心“大礼包”,优先向其发放稳岗返还补贴,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公司拿到这些补贴资金后,用于员工工资发放、转岗培训、机器设备更新。”俊德服饰(淮安)有限公司行政经理费志鹏说,几天前,他们刚收到一笔106.68万元的补贴资金,这笔钱就好比“及时雨”,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一边是“舍得”,一边是“变革”。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淮阴区加快企业补贴资金发放的分类审核步伐,对返还金额1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实行政策兑现程序简易化。流程变革后,企业无需提出申请,只需经相关部门数据比对、核实信息,即可直接进行政策兑现。今年以来,全区通过程序再造,已快速完成企业补贴资金审核795家,累计发放稳岗返还补贴资金120.41万元,惠及企业职工6400余人。
■融媒体记者 杜勇清 左文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