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安东米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后,每月粉丝新增销量4000公斤!”涟水县爱华家庭农场主薛乐同5年前回乡创业,种了700亩红薯、油菜,但几年下来,仍没跳出小打小闹的“窠臼”。前不久他与“安东米富”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后,使用“安东米富”注册商标和营销渠道,销售一下子有了起色,他也增添了扩大发展的信心,计划再流转300亩土地。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蹚出创业致富新路子,创新为涟水高质量发展添动力增活力。近年来,涟水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绿色导向,系统谋划高质量发展,向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冲刺。
闯富民路,土地成为“聚宝盆”
“一天能苦70块钱,一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不用再向儿女伸手要钱了,腰杆也硬了。”在陈师百药园,低收入户于建梅乐呵呵地说。该百药园,有决明子、白术、瓜蒌等20多个中药材品种,种植面积1.8万亩,于建梅和近百名村民每年按时节劳作,锄草、摘花、田间管理,忙得不亦乐乎。
涟水县坚持“种多不如种好”“种好不如卖好”“卖好不如卖巧”的农业发展新思路,科学谋划土地整治以后形成的集中连片高标准良田,解决“种什么”问题,让更多的农民土里淘金。目前,全县2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5000亩芦笋种植基地、30万平方米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基地、3万亩花卉苗木基地、50万亩无公害大米基地均“开花结果”,百花园、百药园、百菇园、百果园等特色园区粗具规模。
年根岁底,东胡集镇别洼村1464亩稻蟹养殖项目、南集镇1100亩稻虾共生示范区项目、高沟镇朱后圩村近万亩稻蟹共生项目陆续签约开工,成为涟水水产养殖的又一道风景。据介绍,南集镇稻虾共生创意观光体验园项目采取“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建设1100亩稻虾共生示范区、稻虾养殖示范基地和200亩果林生态观光区,配套建设稻虾苗种孵化场、有机大米加工厂、稻虾养生农家乐,一年可以给入社农户带来120万元收入。南集镇镇长薛必猛说,稻虾体验园只是其中一个点,镇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共有1.1万亩,绿色大米、优质大豆、精品果蔬三大产业已经带动当地不少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据统计,涟水2018年实施各类农业重点项目57个,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户,新培育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16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20个,新认证绿色食品品牌20个。“产业链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同步推进、一体发展,让群众在家门口既当‘股东’又做‘工人’!”县农委主任徐军说。
打生态牌,绿色担纲主色调
夕阳照耀下,在高沟镇扁担村,大爷大妈们随着欢快的旋律跳起了广场舞,木栈道上三三两两的农民悠闲自得地散步……2015年扁担村还是省定经济薄弱村,两三年就彻底变了模样,去年成功入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庄。“现在家家户户不再乱抛垃圾,生活污水也不再朝沟塘乱排。”村党总支书记谢翠平笑着说,此外,保洁员每天上门收垃圾,村里还建起了污水处理厂。
依托田园风光,开展稻虾共养;结合农光互补项目,培育食用菌;对接今世缘景区,发展全域旅游……致富项目越上越多,扁担村经济一年比一年强,去年集体收入估算达2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1.8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乡镇布局优化、农村相对集中居住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推进,高沟缘来小镇、红窑云锦小镇、陈师中医药养生小镇、保滩花卉小镇等特色小镇带动效应日益显现,红窑颜下庄、黄营朱桥等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初见成效。省定经济薄弱村梁岔镇费庄村实施“新社区、新生活”项目,农户春节前陆续搬进新居。镇党委书记丁元中介绍,该项目平整土地1145亩,流转土地近3000亩,初步形成集中居住区和采摘园、红梅园、杏花园、樱花园、葡萄园“一区五园”格局,带动周边150多户农户就近就业。
目前,五港苏淮生态园、灰墩蒙古大营、保滩百花园等成为人们乡村游、自驾游的好去处。入选“江苏最美乡村”的大东镇瓦滩村,隔三差五就有上海、南京等地的游客前来踏青观光,当地草鸡、草鸡蛋、菜籽油等农副产品成为抢手货。“他们就喜欢我们农村的土特产,特别是我家榨的菜籽油!”村民陈云俊告诉记者,自家榨的菜籽油每年可增收十几万元。
铸乡村魂,农民活出精气神
在红窑镇金鸡坨生态农庄,不同时期的农家小院随处可见,有民俗馆、乡村土灶台、农家磨盘广场等15个景点。去年国庆期间,每天有上万名游客来此感受传统民俗,了解农耕文化。“带孩子到这儿踩水车、拐石磨、推碾子,尤其是民俗馆里的农耕老物件,更是勾起很多人的乡愁,家风家训传承教育很到位。”游客周蓉蓉满心欢喜地说。
近年来,涟水县实施“文化回归振兴”工程,补短板、抓传承、搞创新,把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大餐”送到百姓身边,滋养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除了新建的好人馆、非遗馆、博物馆相继对外开放外,还鼓励支持涟水籍文化名人、在外乡贤回乡兴办工作室、名人书屋等特色文化场馆。目前,朱凡纪念馆、陈登科陈列馆、王嘴村史馆等20多个乡贤馆、村史馆分布城乡,成为当地群众守望乡愁的最佳去处。
文化惠民,让高质量文化融入乡村肌理,使城乡群众精神生活“富起来”。乡土文化在涟水重焕生机,每到周六晚七点半,以淮剧表演为主的涟城镇“百姓大舞台”准时开场,大舞台负责人陆金萍介绍,已为群众免费演出120多场,不少戏迷一场不落。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涟水好人季度发布、“四美在农家”评选、基层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一项项惠民红利提升了百万涟水人的幸福指数。2018年,涟水完成各项民生支出43亿元,10大类2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700、15828元,同比分别增长8.3%、8.7%。 融媒体记者 刘 华 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