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孩子的脚多大?如果可以,麻烦你现在来我店里拿。”8月17日,本报刊登了家住北京北路某小区的王阿姨想给两位孙女买新鞋的文章。见报当日,位于清江浦区人民路上一家名为“童鞋大王”的鞋店老板朱先生便打通了记者的电话,希望能够圆王阿姨的这个心愿。
得知王阿姨两位孙女的脚码后,朱先生早早地在店里选好了两双运动鞋。一双烟灰色、一双玫红色,都是店里卖的小女孩最喜爱的颜色和款式。朱先生还拿了四双袜子放在了袋子里,又从货架上挑选了两款漂亮的书包,一起交到了记者的手中。“快开学了,让小姑娘开开心心地学习,不要因为家庭贫困自卑。”朱先生说。
拿好东西,当记者请朱先生一同前往王阿姨家时,朱先生拒绝了,“做点好事自己感到快乐就好了,我自己送去,会给人带来压力的。不妥。”朱先生解释说。
据朱先生的店员介绍,童鞋店开了二十多年了,每年寒暑假都会和慈善机构联系,向困难家庭的孩子捐助鞋包,“过年的时候,仓库里的鞋子都是成车拉出去捐掉的。老板从来都是交给别人去送,自己不去,真正是做好事不留名。”除了帮助过困境儿童,店员说,来店里收废品的老人、流浪汉,甚至来店里买东西看着衣衫不怎么体面的人,朱先生都会送上一两双合适的鞋子,“老板还供过一个孤儿从小学上到大学……”还没等店员说完,朱先生便示意不要说了。
从朱先生的店里离开,记者便径直来到了王阿姨的家。见到记者拿着的大包小包的鞋子和书包,王阿姨激动不已,连声说谢。知道鞋包是一位不愿露面的好心人赠送时,王阿姨说,等到孩子长大了,有能力了,一定要找到好心人当面答谢,“人要懂得知恩图报。”■记者伍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