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织就低保、养老、医保、救助、心理关爱“安全保障网”
中国江苏网10月16日淮安讯(淮民宣)在淮安,看病就诊,医保改革不断破题;幸福晚年,养老金一涨再涨;生计无忧,低保托起“不能承受之重”;社会救助,解群众燃眉之急;精神关爱,巧解困境人群“心灵密码”……社会保障如同一张安全网“兜”起了淮安各类人群幸福生活的底线,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为淮安人的民生幸福撑起了一片天。
低保兜底:12.72万人获低保保障
家住城南的苏苏(化名)是不幸的,他出生没多久,父亲因车祸身亡,母亲狠心丢下他不管,后来爷爷也因病去世,他只能与农村来的奶奶相依为命。为了养大苏苏,奶奶在食堂打工帮忙,可一个月工资只有1000元,连两个人的日常开销都成了问题。
但苏苏又是幸运的。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苏苏和奶奶成功办理了低保,今年,政府每月发给他们的低保费有1100元,比去年又多了60元,加上奶奶打工赚的钱,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截至2017年3季度,全市城乡低保对象共计6.27万户、12.72万人,前三季度全市发放城乡低保金约2.7亿元。”淮安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连续12年,都将低保提标工作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好“十件实事”项目之一,在全省率先拟定年度城乡低保提高标准,并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举措,确保低保提标工作扎实推进。
数据显示,低保的保障作用正日益凸显。“十八大”以来,淮安市城乡低保提标增速,分别从2012年的380元、260元,提高到2017年的550元、46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44.7%、76.9%,城乡低保标准比从1.46下降到1.19。“十三五”期间,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以不小于5%、8%的幅度递增,2018年农村年低保标准将达到6240元,超过省扶贫线(6000元),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实现兜底脱贫。
医保兜底:全国首个将医保纳入按病种付费的地区
高大爷今年65岁,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十余年,几乎每年都需入院治疗。“十多年来,使用的药品及技术在更新换代,物价也在上涨,但我看病的费用却基本上没有增加,也感觉不到明显负担。”高大爷说。
据了解,除了近年来医保报销水平不断提高的原因外,高大爷更直接受益于淮安市实行的“总额控制下的病种分值结算办法”。
“这种结算办法简单来说,就是在医保基金已预付给医院的基础上,给每个病种设定固定分值,以‘工分制’计量,最终合理分配医保基金。”淮安市医保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假设阑尾炎、高血压、心脏病这三种疾病的费用比例为1:2:3,医疗机构每治疗一例阑尾炎得1分,每治疗一例心脏病得3分,以此类推,根据每个月可分配的医保基金,计算出当月总分值和每1分值的费用,医保基金按此支付。
据了解,淮安是国内首个明确将城乡居民医保纳入按病种付费的地区。作为国内的先行实验区,淮安城镇职工医保按病种付费项目已经达到了892种,“可以说,‘同病同值’的付费方式约束了过度治疗乱象,避免患者多花钱,多受罪。”据统计,淮安按病种分值结算办法实施10多年来,患者住院次均医疗费年均增幅仅为2.7%,医保统筹基金当期结余率始终维持在2%左右。
此外,即将于201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淮安市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方案》中,明确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项制度整合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城乡居民参保人员将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险权益。
救助兜底:“暖心工程”解了急难还登上央视头条
淮阴区王营镇长安村村民任同华今年初因交通事故受伤,全家陷入困境,通过申请临时救助,不到一天,就收到了1.4万元的救助款,解决了一家人的生活困境。“这是救命钱啊。”任同华说,把自己的困难告诉民政部门,没想到这么快就获得了帮助,一家人度过了难关。这是8月25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头条对淮安在临时救助中的先进经验进行报道的画面。
对任同华的救助正是淮安市临时救助帮扶工作的缩影。“遭遇重大疾病、突发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都可向民政部门申请给予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淮安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负责人董娟表示,临时救助有效提高了全市托底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
据悉,结合近年来临时救助的工作实际,淮安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补充规定》正征求相关部门意见,计划提请市政府办出台。一旦出台,临时救助资金保障将得到强化;乡镇(街道)“先行救助”制度将被建立;第三方社会主动介入机制将被引入……一系列与临时救助息息相关的新举措、新办法将会出台,势必让临时救助更贴近普通群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心理兜底:全省率先启动困境人群“心理关爱”
今年2月,刚满10岁的小睿早早起床收拾好书包,出门买了个鸡蛋煎饼边吃边朝学校跑,满脸的兴奋,与两年前判若两人。“那时候我们家睿睿真是可怜,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娃儿接受不了,得了抑郁症,学也不肯上,亏得心苑社工服务社来人开导了两个月。”提起当初的情景,小睿的爷爷眼眶里眼泪直打转。
从2013年开始,淮安市民政局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发现,传统社会治理手段无法治愈困境人群的心理之痛,决定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针对困难人群进行心理关爱。“这项工作主要针对一些重点人群进行,对于失独家庭、社区矫正人员、孤儿困境儿童、‘三无’‘五保’老人、重残人员、单亲困难家庭和其他困难群体中偏执人员调查筛选,确定心理关爱对象。”淮安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处处长陈超介绍,像小睿这样的孩子,不能眼睁睁看着他消沉。在为小睿安排了专门的心理辅导师后,小睿在短短两个月就发生了变化,重新回归了校园生活。
自2013年来,“心理关爱”工作累计服务困难群体3000多名,困境人群心理健康水平有效提升。“虽然我们的心理关爱工作还达不到全覆盖,但是随着这项工作的继续推行,相信越来越多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都能重拾生活的勇气,回归到正常生活之中。”陈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