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法院打造“12211”多元共治纠纷解决机制
中国江苏网8月22日淮安讯(张世勋)近年来,洪泽法院着眼于探索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贯彻落实淮安市委“将社会治理创新打造成为淮安改革主品牌”的目标定位,积极探索,在过去无讼村居创建“一镇一庭室、一村一法官”的两级挂钩模式基础上,新探索“12211”多元共治纠纷解决机制。“12211”即全区122个村居全部搭建1个平台,培育1个特色。截至今年8月,西顺河镇人口9000余人,共受理民事诉讼案件21起,已经创成少讼小镇,其中渔家风情特色村张福河村上半年成讼零件,成功创成无讼村居,老子山镇人口1.6万余人,共受理民事诉讼案件8起,远远低于万分之五十的综治考核标准。截至2016年末,全区有42个村居成功创成以“万人民事案件起诉率不超过万分之五十”为主要指标的“无讼村居”,占全区村居总数的34%。
一、坚持党政主导,综治协调,高标准低投入资源共享
洪泽法院多元共治纠纷解决机制以区委政法委综治协调为突破口,坚持镇街道等地方政府党政主导,搭借全区“雪亮工程”社会治理技防平台,依托西顺河镇“民眼工程”,开发包含失信曝光等在内的“洪法在线”模块,将法院公告、失信曝光、悬赏执行、法律宣讲、风险评估、矛调互动等功能借助“天眼工程”、“民眼工程”等全民防范技术平台,延伸至居民家中,初步实现足不出户找法官、坐在家中看失信、执行举报一键通等设想,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投入,实现区域社会治理资源整合,助推地方多方无缝衔接、多元齐力共治格局形成。
二、坚持全员参与,类案化解,重基层聚合力平息争议
在已经建立区、镇、村、组四级解纷网络基础上,根据案件不同类型和区域特色,吸纳新乡贤、劳动模范、行业协会等名望群体参与矛盾收集和调处。在洪泽区西顺河镇着重吸纳当地5个村居10名乡贤参与调解,适时邀请地方人大代表和全国劳动模范参与矛盾化解,为当地居民提供多种纠纷解决机制;在高良涧街道着重类案把控,与住建局、街道办事处和业主委员会代表共同建立 “3+1”物业纠纷化解机制,打造诉前化解前置、法院裁判兜底式化解定式,92%以上的物业纠纷在诉前得到化解;在朱坝街道与交通警察大队、保险行业协会、道路救助基金等机构建立巡回审判+司法提前介入调处模式,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公示赔偿标准,实现多起案件快速赔付、快速调处,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洪泽法院注重调动社会资源、类案专业资源,重视基层力量,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三、坚持定期排查,技术助力,靠网络借平台轻松调处
一周一联系,一月一驻站,有矛盾萌芽、有突发事件,有民主议事必到审务工作点,提供法律服务,提升村居基层组织社会治理水平。研发无讼村居创建APP,将定期排查、矛盾化解,风险防范与“大走访”结合起来,在电子软件中全程留痕,可实时对工作内容进行录像、拍照存档,建立无讼村居创建大数据库,为矛盾纠纷化解提供数据分析和类案研判支撑。研发“在线法院”互联网+纠纷调处E平台,有矛盾纠纷调处需求的当事人只需登录互联网或者下载APP即可选择挂钩法官或者村居网格员等调解力量进行调处,也可以由基层社区网格员邀请挂钩法官或值班庭长介入。实现远程调处纠纷,远程解答法律疑惑,远程享受法律服务,村民、居民足不出户便可将矛盾化解在网络、化解在萌芽,极大的减轻当事人时间和经济负担。
四、坚持躬身调研,科学分析,遵规律守规矩分流治理
“躬身求善治,多元解纠纷”是洪泽法院打造“12211”多元共治纠纷解决机制的真实写照,无讼村居挂钩法官调整后一周内,包含一把手在内的所有法院干警奔赴挂钩村居,沉下身子,细心倾听,搜集、整理挂钩村居无讼创建过程难题和短板,逐渐研判,形成矛盾调处“看病就诊说”,即人生病了,不一定非要到医院看,社会产生矛盾了,也不一定非要到法院解决。实践中,洪泽法院充分发挥各类调解组织的靶向作用,逐渐建立起村居、专业组织、镇、挂钩法官、法院诉讼的矛盾调处流程定式,在相对有序的多元合力中化解矛盾。该院探索的物业纠纷“3+1”调处模式,把物业纠纷成讼案件从2015年的286件压降到2017年的22件。社区、业主委员会、街道等各司其职,分工有序,实现了多元矛盾化解资源的有效整合。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既强调遵循客观规律,又强调各方调解组织相对遵守调处秩序,按照矛盾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特点,分流共治,适当强调司法裁判的后置性,避免把司法裁判是解决纠纷的最后手段演变成首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