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淮安 > 关注淮安 > 正文

0

“小微权力”监督的实践探索 “涟水模式”走向全省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05-08 15:05:00

  中国江苏网讯 因谎报养殖项目,帮村民王某获取扶贫资金4000元,王某随后拿出1000元用以酬谢村干部,昨日,涟水县徐集乡王湾村党总支书记羊某被处以党内警告处分。

  “村居权力虽微,但连着公平公信;村居层级虽低,但事关执政根基。”涟水县委书记王向红说。去年10月以来,该县借力全市基层“五长”整治,向村居违规用权“亮剑”,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村居“小微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截至目前,全县已追责村居干部违规用权行为54起。

  市委书记姚晓东对此作出批示,要求全市基层“五长”整治工作推广运用涟水监督“小微权力”运行的创新做法。省纪委以专刊形式将村居“小微权力”运行监督的“涟水模式”推向全省。

  权力入“笼”——

  清单约束 边界规范

  省里下拨了一笔资金,用于帮助村民创业,结果被村会计稀里糊涂拿去发了工资。事情发生在涟水县黄营乡王霍村。去年,村民一封举报信告到县纪委,村会计被党内警告,村党总支书记王隽仁也被扣发绩效6000元。“6000元买个教训,真心痛!”王隽仁说。

  感到心痛的不只是王隽仁,还有涟水县委。去年1-9月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县收到的群众信访件中,涉及“小微权力”运行的高达40%,被举报对象90%为村居“三大员”,反映的情况五花八门,涉案金额少的不过百元,而被审计查出问题的桃柳居委会,干部利用职务之便骗取、截留并私分征地补偿款达200多万元。

  “用权随意,信访多发,”涟水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张超说,“根子在村居干部决策不民主、用权不公开、监督不到位。”鉴于此,该县由县纪委牵头,组织农工部、民政、扶贫等部门联合“会诊”, 按照系统化、流程化、精细化的要求,梳理出村居“小微权力”清单、运行流程图和风险点,总计五大类20项,编印成“口袋书”,乡镇、村居干部人手一册。

  “‘口袋书’就是‘红线图’,什么事能办、怎么办,里面讲得很清楚,”陈师镇尹荡村党总支书记尹明太不仅小册子随身带,还将其内容编成“顺口溜”,张嘴就来:“收入先进‘三资账’,支出必有原始票;报销超过五百元,‘两委’研究再进行;如遇违规通不过,敬请不要有怨言……”尹明太说得好,做得更是滴水不漏。今年清明节前,村会计手上有笔账找尹明太签字报销。老尹一看,是一张520元的普通收据。“这哪行,钱用在购买工具不假,正规发票呢?再说,这笔支出当初是集体研究的,有记录,咋没附上?”会计吃了个“闭门羹”,老老实实照规矩,走流程。

  决策入“档”——

  流程公开 运行留痕

  今年2月,南集镇纪委书记李祥收到群众举报:“朱陈村村干部租用挖机时‘做手脚’。”然而,李祥调查后发现,究竟有没有“猫腻”,村民、村干部都拿不出证据。

  “没有证据,打‘口水官司’,”涟水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徐锋说,此事最终虽然不了了之,但类似情况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引起了县纪委的重视。“村民关心的不只是结果,还有过程,”涟水县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王文斌说,过程不公开,浑身是嘴也扯不清。

  对症下药,还需良方。实践中,涟水紧扣“公开”二字,要求村居事务的决策、办理过程不仅要上墙公示,还要造册建档,做到全程留痕。也正是靠这一“妙招”,油坊村党总支书记韩自清做事越来越有劲头——

  “前阵子村活动室铺地板、换房瓦,村民集体议,对外再招标,该走的程序一样没少,最终帮村里节约资金3000元,”韩自清说,“搁在以前,办事看结果,过程凭良心,你说省三千,村民要是不信,我还真没法子;这次从决策到操办,丁是丁卯是卯,全部有村民代表签字,存了档,随时可以来看账,不光我省事,村民也满意。”

  决策入“档”,干群心亮敞。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涟水县基层“五长”专项整治中,占全县党员干部总数不足5%的村居干部,涉及信访案件的人数却占全县的62%,案件总量占全县的46%,而自去年四季度以来,该县村级信访量首次出现明显下降,降幅达34.6%。

  监督入“轨”——

  点线整合 交叉互查

  薛天华是南集镇去年到任的民政助理。此前,该镇多任民政助理被问责处理,原因是对低保户资格审核把关不严。薛天华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收拾“烂摊子”,走村串户核销违规低保。不过,薛天华坦言,自己一个人要负责全镇12个村,实在忙不过来。

  精力不够用,监管有盲区。类似情况也发生在乡镇农经、计生等多个条线。“条线不少,各自为阵,”陈师镇纪委书记高树森说,力量不整合,继续“九龙治水”,结果只能是监管“脱轨”。

  为此,涟水县纪委在乡镇季度自查、开展提醒预警的基础上,采取“分片包干”、“交叉互查”,打“组合拳”。一方面,由县纪委常委对乡镇进行分片包干、认领“责任田”;另一方面,每季度组织乡镇纪委书记、县直相关部门人员进行滚动式交叉互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并从严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组合拳”打出了“真功夫”——去年12月,县纪委常委班子分片督查的80多个村居,有45个被查出问题,次月25日前全部整改到位。

  体会最深的数东胡集镇纪委书记王永。今年春节后,他带队到全镇各村搞自查,压茬摸排了两遍,查出6个问题,逐一进行了追责。“原以为至少上半年可以高枕无忧,没想到一季度我们跟高沟镇之间开展相互‘挑刺’,还真被人找出了毛病,4名村干部被追责,”王永说,“自查再仔细,到底是自己查自己,狠不下心!互查不跟进,容易‘灯下黑’。”

  考核入“责”——

  机制创新 标本兼治

  “村集体的6栋鸡棚,村干部自作主张给卖了,钱居然没进‘三资账’,真没想到,他们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说话的是成集镇农经站长郑丹。事发后,涉事村干部被处以党内警告,郑丹也因负有监管责任被打了“板子”。

  被“打板子”的还有五港镇党委书记陆士江。今年1月,县纪委对16个乡镇下发整改通知,五港镇是其中之一。两个月后,该镇一无具体整改措施,二无针对性监督检查。上个月,作为全镇负总责的陆士江,被“请”到县纪委接受提醒谈话。

  “不这么办不行,”县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王文斌说,“小微权力”运行,监督是系统工程,“头痛医头”治标不治本,实践证明只有在督查常态化基础上,推行“一案双查”、“责任倒查”,才能倒逼干部既扫“门前雪”,又管“瓦上霜”。

  问题要追查,查完有说法,结果与干部绩效、评优评先直接挂钩。今年3月,红窑镇颜下庄搞小型工程建设,决策、招标等过程未公示,镇农经站长刘忠成因监管不力被镇纪委诫勉谈话。在刘忠成看来,绩效被扣倒在其次。“我是连续多年的‘老先进’,这顶‘先进’的帽子,今年‘没戏’了,”刘忠成说,“这样的错误,可不敢有第二次。”

  顽疾下猛药,猛药出奇效。今年以来,该县纪委对22个乡镇(园区)、45个村居进行的巡查中,虽然有4名乡镇党委书记、分管领导被约谈和问责,但全县村居干部违规用权被责任追究的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超过50%。(记者 薛涛 杜勇清 刘华)

标签:

责任编辑:李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