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举行
2021-06-17 11:34:00  来源:扬州网  
1
听新闻

核心提示

昨天,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在刚刚建成开放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行,十余位嘉宾围绕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等主题交流发言,此次论坛由主论坛和两个分论坛组成。

在上午举行的主论坛中,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设计者张锦秋,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运河志》核心专家李孝聪,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下午两场分论坛主题分别为“大运河文化与中华文明”“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运河博物馆的运营管理”。嘉宾表示,在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需要依托运河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运河文化,提升地区和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扬州凝聚大运河保护 积极力量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 学院院长单霁翔

中国大运河是一个跨越8个省、35座城市的巨型文化遗产,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具体保护什么?在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上,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给出了答案。

“运河的保护有16个方面,要保护沿线的自然景观、历史景观、建筑景观、工程景观、运输景观、河道景观、街区景观、园林景观、宗教景观、商业景观、民居景观、民俗景观、生活景观、生产景观、艺术景观、城镇景观。”单霁翔说。

世人认识单霁翔,多是因为他曾经是故宫博物院的“网红院长”,实际上,单霁翔参与了大运河申遗全过程,是大运河申遗的见证者、参与者、组织者、推动者。

任职国家文物局局长期间,单霁翔多次来扬指导大运河申遗工作,对扬州的运河以及城市了如指掌,他也参与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规划选址、建筑设计及馆陈布置等工作。

“扬州是运河沿线一座重要城市,有独特的大运河文化资源,在申报世界遗产过程中,扬州充分发挥牵头作用,每年召开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活动,率先出台大运河保护规划、法规等,不断凝聚大运河保护的积极力量。因此,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定址扬州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单霁翔说。

作为扬州的老朋友,单霁翔在20年间来了20多次扬州。“这一次因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而来,我格外激动。”单霁翔对记者说,“在扬州举办的一次次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中,我们汇聚了沿线35座城市的集体智慧,形成了大运河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改变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格局,保护了珍贵的运河遗产与文化。”

在单霁翔看来,大运河是动态的、活态的文化遗产,保护运河遗产的追求,就是把运河的文化遗产要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真正结合起来,而这一追求与“让古运河重生”的理念不谋而合,当今运河保护要纳入城市的设计以及更新中,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力量,惠及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

大运河博物馆 是一种象征

——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中国 大运河博物馆设计者张锦秋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秉持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和高品质建设,这些“高”如何体现?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设计者张锦秋用设计理念给出了答案。

“我认为,大运河博物馆应该具有鲜明的标识性和象征性,它应该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标志,也应该成为中国大运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张锦秋介绍,高标准、高定位还体现在功能设施、技术手段上,它是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专业博物馆,也是一座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

“此外,大运河博物馆建在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理所应当与扬州的城市文化特色相协调,与历史名城风貌相协调,反映现代扬州的时代风貌,并与扬州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多彩元素,这就是高标准、高要求的重要支点,这些设计理念都完美地落实在大运河博物馆的选址、建设、运营等方方面面。”张锦秋说。

张锦秋从博物馆选址说起,三湾是一处优美的湿地公园,从高空俯视美不胜收,古运河由北而南逶迤而去,身处公园之内,每一处都是欣赏大运河博物馆的最佳位置。从建筑本身而言,馆内由北向南布置了蜿蜒水体,两岸绿草如茵,院中营造了四组山石,北京的房山石、山东的泰山石、西部的秦岭石、南方的太湖石,展现祖国大地幅员辽阔。大运塔呈现唐风古韵,与扬州秀丽气质相协调,无论哪个角度看,大运塔都是那么挺拔、俊秀,它能让你从八九十米的高空俯视三湾、运河,这在目前全国博物馆中,是绝无仅有的。

当被问及博物馆哪些地方可作为必去“打卡点”时,张锦秋难以取舍,“它不是某一个点最好,好的拍照点多得不得了”。

“我今天带着相机前来,每一个场景都想用镜头记录下来,建成后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比设计图还要美。作为设计者,我今天很兴奋。”张锦秋说。

多角度展现 真实立体中国

——外文出版社英国籍资深 语言专家大卫·弗格森

大卫·弗格森长期致力于推介中国,著有6部中国主题图书,多角度展现真实立体中国。他在翻译界具有较大影响力,不断为加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建言献策。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运河自然也是大卫·弗格森的研究领域。那么,在外国人眼中,中国大运河是什么样?让古运河重生需要做到哪些方面?“其实,中国大运河对于外国人来说是一个陌生词汇,让古运河重生首先要让更多人了解古运河,尤其是外国人。”大卫·弗格森建议,可以增加各种形式的宣传,或者发展与大运河相关的旅游产业,多邀请外国人前来,在游玩中体验大运河。

大卫·弗格森还去过国外众多运河城市,对中国在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方面的做法,他尤为赞赏。大卫·弗格森将其与自己家乡——英国曼彻斯特的通海大运河进行了对比。“通海大运河于1865年挖掘,但如今这条运河已经变得非常狭窄,不具备通航等现实功能。”大卫·弗格森说,反观中国,运河仍然承担着运输功能,且沿线城市疏浚淤泥、清理河道,并利用周边环境打造运河文化公园,让市民可以在公园里休闲、健身,让运河亲近人民。

大卫·弗格森对扬州也情有独钟,他对扬州的城市特产非常感兴趣:“7年前我去过扬州高邮的鸭文化博物馆,直到今天都记忆犹新,所以今天我又特地去了一次。”

大卫·弗格森在中国多年,身处中国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大潮中,对中国有着全面的认知。他说:“西方社会不相信中国会和平崛起,在他们的历史体系以及认知标准中,认为中国强大了就会侵略他国,这是绝对的误解。”

对于这些误解,大卫·弗格森真诚地说,他愿将真实的中国介绍给西方的普通民众,这也是他今后工作的重点。

鉴古知今 呵护运河文化遗产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 中心主任、《中国运河志》核心专家李孝聪

“长城与运河是伴随着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的两个最具标志性的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曾经作为王朝强盛的象征,千里运河则是国家繁荣的写照。长城失去了历史功能,其伟绩尚在;运河则不仅有辉煌的历史,也有可触摸的遗迹,且今天仍然部分发挥着现实功效。”李孝聪说,我们应当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大运河文化遗产。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流动的文化?多年来,李孝聪不断进行实地考察,探寻中国运河河道变迁、水利工程、运营管理、漕运通航、沿线重点城镇、社会文化现象、重点历史人物等。他还考察了荷兰、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外运河保护与利用的经验,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保护运河旧迹、维护运河水质、传承运河文化、发挥运河功能……

在他看来,历史的魅力不在于宏大的叙事,而在于细节的描述和挖掘。“首先是要发现运河故道、遗迹,如大湾闸、南阳闸、永通闸等,经过考古恢复后展现给大家。”李孝聪结合自己在舆图(古代疆域图)方面的研究经历分享说,“舆图反映了运河本身与运河沿线城址之间的关系,我研究过以前扬州、仪征、高邮、宝应的舆图,发现运河是穿城而过的,如今大运河已经绕城而过,其实我们可以尝试将唐宋时期的运河故道按照原来的样子恢复出来,还可以利用外国画家笔下的中国运河,还原当年的情景。”

李孝聪说,国家考古文物部门已陆续发现了运河船闸等水利设施,可依托遗址点,维护成带状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同时,注意运河水体周围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维护运河沿岸的设施和建筑,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改造后为今所用。

撰文:记者 孔茜 王璐 王鹏 摄影:董辉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