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家史是记载家庭人物和事迹的纪实性资料。牛年春节前,市民赵九寿老人自费刊印了一本《家史回忆录》,记录了他和爱人为儿女艰苦奋斗的一生,反映家庭发展、变迁,也纪录了一家人之间和睦相处,姐弟手足相亲相爱的亲情。
四年前,老人决定写家史
这本《家史回忆录》,也是一本家庭纪念册。赵九寿用朴素的语言,记录下从1937年到2019年,他和爱人人生重要时间节点的重大事件。
赵九寿身体健朗,思路清晰,待人热情。出生于贫苦之家的他,带领全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奔小康。
“家和万事兴”是赵九寿老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走进赵九寿家中,一大家人生活美满温馨,让人羡慕。“大至国家强盛、社会祥和,小至个人生活幸福、事业兴盛、身体健康,均赖于和谐的家庭为基础。”如今,赵家大家庭已是四世同堂,老人平时极其注重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培养,也收获了家庭的幸福和温馨,验证了“家和日子旺,人和事业兴”。
“我已年过八旬,膝下儿孙众多,家境小康,生活安宁。回首往事,心里总有一些话想对小辈们说说。”2017年,老伴邵巧云去世后,赵九寿就开始着手写家史。“我想让他们知道,我们老一辈是在什么条件下生活奋斗成长的,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应该互相帮助爱护尊重体谅。我更想让他们知道,我们今天幸福富足的生活来之不易。”
为了家庭,夫妻无怨无悔
1937年,赵九寿出生于丹徒丁岗镇华墅村一个农民之家,兄弟姐妺共9人,他是家中第5个孩子。因出生时正值战乱,刚出生几天的赵九寿还差点被扔进河中。
赵九寿记得,上小学五年级时,老师要他写一篇演讲稿。稿子写好了,可他觉得自己的字写得不好,就请大哥赵逸义代为抄写一份。交稿时,赵九寿老老实实告诉老师是大哥代抄写的,老师表扬他稿子写得好的同时夸赞道,“这个正楷写得太漂亮了”。这句话给赵九寿留下深刻印象。此后,他一直将写一手好字当成自己的目标,精心保存着哥哥抄写的稿子,勤学苦练。直到现在,他看到书法正楷字帖仍会买上一本,家里保存了十多本字帖准备留给后辈。
1961年,因家中生活困难,考取高中只读了半年的他就辍学回家务农。1962年,大队安排赵九寿当生产队会计。1981年,他担任了村办会计直至1997年。村里的适用粮食物资的分配、现金管理、经济往来,他都记录得一清二楚,深受干部群众的信任。
1961年,赵九寿和1939年出生的邵巧云组建了家庭,婚后育有一女两子。夫妻二人相亲相爱、勤俭持家。回忆艰苦岁月,赵九寿忍不住流下眼泪,“太苦太累,但是我们为了家庭建设都无怨无悔。”
“父子同心土变金”
“父子同心土变金,弟兄团结山凿通。”赵九寿至今仍记得爷爷从小对他的教导。他也常常这样教育子女。他的儿子赵荣先、赵冰二人早在1985年就结伴外出同做生意,30多年来,兄弟两齐心合力将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两家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妯娌之间也从不斤斤计较。“我们两家的孩子也都像亲兄弟姐妺一样,有了吃的都要互相留一口。”小儿子赵冰笑着说。
1997年,考虑到孩子上学问题,兄弟两请求父母到市区帮忙带孩子。为了照顾孩子,赵九寿买来菜谱换着花样烧菜给孩子们吃,邵巧云则负责接送上学。赵九寿自豪地说:“我烧的菜孙子孙女们都爱吃,抢着吃。”
同住一个小区的女儿赵菊仙和女婿殷国成在邵巧云去世后,每天都过来陪伴赵九寿。儿子儿媳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带赵九寿一起外出旅游。大儿子赵荣先多次说,“我很后悔没有多陪妈妈出去玩,现在我就是再忙,也得好好陪陪爸爸。”
与后世子孙跨越时空对话
30多年的会计生涯,养成了赵九寿喜欢随时记账记事、保存凭证和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左边的裤兜里则常年放着一本小日记本和一支短笔,“可以记下所说的话,做过的事”。日记本中有日常开支,也有生活琐事,“有的当时记,有的是空闲时或晚上记下来,从不会隔夜。”记者看到,这样的日记本赵九寿保存了上百本,收藏在一只旅行箱内,码得整整齐齐,最早的一本上面写着1962年。
记者翻看里面的记载看到,1963年11月11日邵巧云产下长女赵菊仙时,医院收费仅为2.5元。当时的肉包子0.04元一只,半斤食用油0.4元,3.5尺棉布为1.54元。
多年来,家中与外界发生过的笔墨文件资料、收据发票,大家庭多次建造购买房屋的资料、装潢购物发票,孩子的学习成绩报告单、证件相片,家庭成员的保险资料、户口簿,他都分门别类,用袋子装好,精心保存在几个大收纳箱内。
平时,赵九寿不玩手机,喜欢看新闻读报纸,是《京江晚报》多年的忠实读者。他还经常剪贴和记录生活常识、养生知识。
《家史回忆录》刊印后,赵九寿分送给家中亲朋好友纪念,获得大家的好评。“这本家史是祖辈与后世子孙跨越时空的对话,虽然只记载了赵家几十年的家庭历史,但反映的是时代的变迁、生活的变化,给我们提供了同时代的美好回忆。”家中一位亲友看到这本回忆录后赞道。(马彦如) 摄影马彦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