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圩片区高标准农田稻浪金黄,丰收在望。 南报融媒体记者 段仁虎摄
这几日,南京高淳区阳江镇胜利圩的1.47万亩高标准农田内,稻浪翻涌,遍地金黄,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但一年前,这片稻田还是一方方蟹塘。在南京高淳西部圩区大力发展螃蟹养殖业的当下,胜利圩为何“反其道而行之”,弃养蟹改种田?万亩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为当地“三农”带来哪些新的发展机遇?近日,记者赴阳江镇采访,与当地村民、种粮大户、相关负责人等聊起了“三笔账”。
农业增效账
用上“机械手”,省心又省力
胜利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当地先后平整土地1.4万亩,新建灌溉泵站11座,开挖疏浚渠道19.64公里,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00亩,以及“一纵四横”五条沥青路。
10月18日,记者实地采访胜利圩时,看见数台搅拌机轰鸣忙碌,工人们忙着浇筑混凝土,原先3米宽的路面被拓宽至6米,方便月底水稻收割时机械、车辆进场。见此,淳京飞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北京非常高兴,“我的30多台大型农机能大展身手了!”
刘北京今年55岁,在胜利圩租下2500亩土地。他告诉记者,现在经过高标准农田整治,小块土变大块田,方便了大中型农机进场操作,有效降低了耕种成本。
“月底收割,预计亩产700公斤左右,这一季亩均效益起码400元。我还准备养一季小龙虾,综合种养模式下,亩均收益超6000元不成问题。”刘北京信心满满。
眼下,1.27万亩稻田虽未收割,但订单已经排满。“我们的大米统一以‘淳江牌’对外销售,已被预订超2万公斤。”胜龙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声龙笑着说。
目前,阳江也注册了“丹湖秋月”农产品品牌,将用于胜利圩高标准农田农产品和全镇“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销售,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富民增收账
告别“靠天收”,农民添“三金”
21日上午,西莲村村民朱世忠穿梭于胜利圩万亩稻田间,观察稻穗长势。本月底,水稻即将进入集中收割期,做好田间管理十分重要。
过去,朱世忠曾在胜利圩承包70亩水面养殖螃蟹,一年忙到头,年底算账却常常令他大失所望。“养蟹宜用偏酸性的沙壤土,但胜利圩却是偏碱性的湖滩淤泥土,养出的螃蟹品质、规格都不好。”胜利圩重建项目负责人孙巨良道出背后原委。
2020年7月20日,胜利圩破圩,洪水漫溢导致西莲、丹湖等9个行政村受灾,朱世忠投在蟹塘的20多万元也打了水漂。借助灾后重建契机,阳江将1.47万亩土地从8000多户村民手中统一流转,改造为高标准农田。同时,引进4家运营主体,开展规模化种植。
土地流转后,朱世忠每亩地每年能拿到700元流转费,年底还有分红。他在胜利圩谋得一份田间管理的稳定工作,每月工资8000元。“现在一年收入近10万,工作轻松不烦心,比以前养蟹好多了。”朱世忠说。
西莲村党总支书记孔兰花介绍,本村40户蟹农,目前已有21户转到别处继续养蟹,8户在家门口就业,其余外出打工。
一年时间不到,胜利圩已带动10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增收梦,越来越多农民变成了拿土地流转租金、打工薪金、入股股金的“三金”农民。
乡村振兴账
发展增空间,圩区谋突围
以胜利圩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阳江正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起来,挖掘“千年古圩、魅力水乡”优势,打造一二三产融合水乡样板区。
在孙巨良看来,加快农旅融合发展,胜利圩片区具有天然优势。“一堤之外就是波光粼粼的水阳江,区域内还有1130亩省级公益林,生态优势显著。”他介绍,洪水过后,生态林80%的树木死亡,目前阳江已启动更新改造计划,计划栽种池杉、云杉、落羽杉等观赏性树木,将坑塘改造为“水上森林”,未来这里有望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
土地流转后,发展空间也更大。当地正计划拿出5000多亩土地种植油菜,以花为媒,试水“赏花经济”。
今年,南京市委市政府作出重点支持砖墙镇、阳江镇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在市工商联组织下,部分民营企业家赴两镇开展产业发展调研,形成专题报告。与此同时,南京高淳区也编制形成西部圩区发展专项规划,利用水网圩田生态资源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多元实现路径。
阳江镇党委书记戴伟透露,在市区等多方相助下,部分重点项目已有意向“落子”阳江。未来,随着这些项目进一步落地开花,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将加速在阳江集聚,助力全镇高质量发展。
南报融媒体记者 周爱明 杜莹
通讯员 史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