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乡村振兴 | 泰州海陵:合作社发展如火如荼,助农增收有“奔头”
2021-10-12 19:28:00  来源:泰州新闻网  作者:晏文彬 秦蓉蓉  
1
听新闻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模式,把合作社办得红红火火。该区华港镇的合作社发展就切实为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能。

补强传统农业 “吆喝”出新天地

“自从有了合作社,我们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了,而且收入却比以前种地增加了不少。” 泰州海陵华港镇野营村村民陈大妈高兴地说。

野营村由于地处偏僻,经济难以发展,一度被认定为经济薄弱村。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助力村民增收,华港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经过多轮协商,最终决定由村委会跟泰州市四海高新农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泰州市润营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绿野营兴”商标,发展草莓、瓠子、香丝瓜等果蔬大棚种植项目。目前项目首批大棚已经建成,种植的丝瓜、玉米、圣女果已经上市销售,销售形势良好。

村民李德富之前在家务农,收入较少,自从项目落户后,李德富不仅将田流转给了合作社,还在合作社打工,收入有了不小的提升。“原来我在这里种田,种了20亩田,也赚不了几个钱,自从成立了合作社,把土地流转给它,一亩田一年也给个一千多元钱,并且我在这打工,一天也有个七八十块钱,一年也能弄两万多,我很满足了!”村民李德福说到。

目前合作社已经流转了野营村150余亩的土地,平均每亩田的年收益可以达到10000—12000元,后期还将根据市场行情继续扩大合作社的规模。“预计合作社完全建成后每年至少带动150人就业,每年每亩比种粮至少增收1000元以上,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40万元以上。另外通过技术示范,带动附近农民蔬菜标准化生产,达到共同致富的目标。”合作社负责人表示。

引进新型技术 积极取长补短

姚家社区依靠新品种、新技术和更新耕作模式,采取多种种植模式,实现增产增效。村民王化太的合作社便是社区从安徽引进的特色农业合作社。从安徽到姚家后,王化太不仅把姚家当做了自己的家乡,更是把多年形成的有效经验带到了姚家。

“以前,姚家社区流转的土地也还是靠种植水稻、麦子等传统农产品,不仅产量上不去,每亩净利润也不算高。”王化太透露,他接手土地后,实行了“麦瓜套种”、“桃瓜套种”、“玉米大豆套种”等多种种植模式,每季都有收获。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土地的复种率,同时每亩净利润增收近300%。

“以前纯粹的种地,每亩净利润在700元左右,实行了多种种植模式后,每亩净利润可增加2000元左右。”王化太表示,亩产量高了,需要的工人也就多了,姚家社区的做法“一举三得”。

转型新型农业 唤醒“沉睡”土地

清晨,在露珠和汗水交融的晨曦中,溪西村村民正在葱郁密匝的生姜、芋头地里灌水浇叶。随着水枪散落的滴滴雨点,地里的生姜、芋头摇曳生姿,分外妖娆。一条5米宽的白色水泥路点缀在绿荫如盖的田间地头,让这片田野上充满生机。

“去年,村里人心涣散,已经出去的不想回来,还没出去的一个劲地想着出去,留下的老人种不了多少地,加上我们垎岸河多地碎,很多农田没人管、不愿种。”溪西村党支部书记梁明生谈及此事感触很深。两年前,溪西村是全镇有名的经济薄弱村。如今,党支部通过领办合作社,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土地,而且激活了村民的奋进希望。合作社采用以土地经营权自愿入股,保底分红的模式运营,一期工程吸纳207户入股,土地约500亩,主要进行水稻、小麦粮食作物种植,平均每亩地每年980元,集体留下适当的服务费后,其余全部返回给入社农户。连片农田设施改造,四通八达环河公路,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短短半年多,村民们就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中解脱出来,实现种植大户、村民、村集体三方共赢。二期工程拟吸纳188户入股,土地500至600亩。其中50亩种植金银花、香葱、生姜等经济作物,力争3至5年形成连片300亩以上种植规模。

标签:
责编:路航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