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进一步严格管理措施,坚决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切实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打造清朗网络环境,这则通知可谓是下了一剂“猛药”。
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刻不容缓。据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远远高于全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学习、生活、交友,网络已成为青少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互联网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求知欲。但青少年缺乏足够的自律,再加上大数据和算法,沉迷网络的情况较容易发生。通过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进行设置的“青少年模式”和防沉迷系统的推广,一定程度上可防止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此次通知严格限制游戏开放时间和时长,对于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来说更是行之有效。
看到“病症”,开出“药方”,让“防沉迷”落地有声。为防止网络沉迷,近年来,众多网络平台推出的防沉迷系统和“青少年模式”得到了广泛使用,并拥有了一定数量的用户群体。但对于许多家长来说,效果并未达到预期,其中还存在许多的漏洞与短板,孩子很容易对这样的模式进行破解。比如有的短视频平台,尽管设置了“青少年模式”,但只需要将APP卸载重新安装,便能恢复到原始模式。有的黑色平台利用软件就可以替未成年人破解网游防沉迷系统中的人脸识别技术。究其原因,还是落实不够到位。想要让“防沉迷”落到实处,必须“刀子向内”动真格。互联网平台必须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在技术上多花功夫,在内容上多做把关,视而不见、敷衍了事必然解决不了问题。对于售卖账号的平台和试图破解人脸识别技术的黑产,相关部门要坚决严查,扎紧“笼子”,不为其恶性发展留下生存空间。
多方联动,有效堵住防沉迷漏洞。让防沉迷系统和“青少年模式”落到实处,互联网平台虽然承担着主要责任,但想要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相关部门当加强监管,创新监管模式,严格落实此次通知做出的相关规定,对于违规行为给予严惩,引导平台健康发展。父母当加强网络素养,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网络行为的同时,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在丰富未成年人课余生活,加强网络素质教育上,学校不可或缺,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加强信息获取、分析、辨别等能力。唯有多元共治,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才能见到实效。(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