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红色地标|以身报国,为民服务!“人民的数学家”华罗庚用一生推演“爱国公式”
2021-06-05 16:43:00  来源:扬子晚报  
1
听新闻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江苏省委网信办、共青团江苏省委的指导下,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推出“歌颂写在大地上——线上马拉松暨打卡红色地标”活动。线上线下产品和活动自4月28日推出以来,持续吸引广大受众参与。他们通过H5产品,线上“跑马”重温党史故事,还分享邀约伙伴们一同加入。线上与线下沉浸式打卡让党史学习入脑入心,也让江苏的红色资源绽放出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

打卡红色地标

虽然只有初中文凭,华罗庚却成为了蜚声中外的数学家;虽然因病左腿残疾,但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到处都留有他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的艰辛足迹……今天,打卡红色地标活动来到常州市金坛区丹金漕河畔的华罗庚纪念馆, 在这里,我们沿着“人民数学家”华罗庚的精神之道,去了解他科教报国的爱国情怀和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深入体会这位杰出数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如何用一生推演以身报国、为民服务的“爱国公式”。

华罗庚纪念馆

“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从初中毕业文凭起步,自强不息,自学成才

华罗庚是中科院数学所首任所长,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也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推动者,他把自己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中,为祖国科学事业的进步建功立业。

华罗庚先生铜像

步入华罗庚纪念馆,大厅矗立的华罗庚先生铜像后安置着华罗庚夫妇合葬的骨灰。纪念馆展厅呈圆形,与外部向四面延伸的墙体构成数学直角坐标系状,华罗庚铜像就伫立在“直角坐标系”的原点,象征华老立足圆点,多方发展的大师精神。

纪念馆直观展示了关于华老的部分生活工作重要情景,华老生前使用的轮椅、办公桌、手杖、万能尺,以及手稿、书信、明信片等大量珍贵的实物原件,让观瞻者实景感受到华老对家乡的殷殷深情,对祖国的忠诚之志,对学术的鞠躬尽瘁,对祖国数学事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华罗庚的日记本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此后,华罗庚顽强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而伴随他一生,初中毕业文凭成为他最高学历。

华罗庚生前使用过的拐杖

19岁时,华罗庚因染伤寒导致左腿残疾。走路时,左腿要先画一个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他却幽默地称这种步伐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他说:“我别无选择。学别的东西要到处跑,或者要设备条件;我选中数学,因为它只需要一支笔、几张纸,道具简单。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1927年的华罗庚

在“一双草鞋一支烟,一卷灯草一根针地为活命而挣扎”的岁月里,凭着一股钻劲,华罗庚最终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

1933年冬,清华教授会破格接纳华罗庚为正式助教,并成为清华算学会成员(前中为熊庆来,左一为华罗庚)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

终怀赤子之心,在“看不见的战场”上为国争光

1930年,20岁的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数学界。1931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决定破格录取华罗庚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1933年,华罗庚又被破格升为助教并教授微积分课。他的课堂座无虚席,一度成为清华大学的“网红课”。1934年至1936年,华罗庚在国内外连续发表21篇论文,国际数学界为之惊叹。在此期间,华罗庚再次被破格提拔为教员,3次破格史无前例。

带着“我现在只想如何为祖国争光”的信念,1936年,华罗庚赴英国剑桥大学求学。剑桥大学教授海尔布伦诧异地说:“东方来的人,不稀罕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你还是第一个。”华罗庚坦诚表示:“我来剑桥大学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学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还未完成学业的华罗庚决定立即回国。

1937年,华罗庚在英国剑桥与友人合影

1938年,华罗庚与夫人孩子在昆明团聚

回国后,华罗庚任职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教授。前方战火纷飞,而在“看不见的战场”上,华罗庚每晚都在昏暗的吊脚楼里奋笔疾书,用8个月完成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为新中国数学研究事业打下基础。

1948年,夫人携孩子到美国与华罗庚团聚

1946年9月,华罗庚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聘为正教授。

听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的大好消息后,1950年,华罗庚选择第一时间回国。“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 ……归国途中,华罗庚写下一封长达2000多字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这一年,华罗庚、朱光亚、邓稼先、叶笃正等千余名留美学生冲破重重阻碍,奔向新中国。

1950年的华罗庚

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他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63年他和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

1957年,华罗庚由于进行开拓性的工作荣获国家科学发明一等奖。图为钻研在数学王国中的华罗庚

推广“双法”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数学方法创造性地被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

学术论文200余篇,专著10部,其中8部被国外翻译出版,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嘉当—华定理”“华—王(元)方法”……在学术领域,华罗庚所取得的成就是难以逾越的高峰,但在中国人心中,华罗庚的学术理论却十分“接地气”。

华罗庚推广优选法简报

在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华罗庚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一段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于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学讲课,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统筹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数学方法创造性地被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

华罗庚推广“双法”

1965年,华罗庚把以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质量为内容的“优选法”和以处理生产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转变为易懂易操作的“双法”,写成几乎全是大白话的小册子《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20多年里,华罗庚拖着病残之躯,到高校、工厂、矿山、油田、农村推广“双法”。其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他用实际行动证明,科学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人人都能使用的工具。

华罗庚推广“双法”

这位“宝藏”数学家带给祖国的财富远不止于此。1953年,华罗庚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我国首个计算机研究组,实现历史性跨越。1957年,华罗庚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讲学,提出闻所未闻的思考:能否做一个下棋机来演示人和机器的对话?5个月后,新中国第一台智能下棋计算机在哈工大诞生。在人工智能领域,华罗庚又一次走在“未来”之前。

“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

毛主席曾两次亲笔回信华罗庚,70岁时终于如愿入党

毛主席曾两次给华罗庚亲笔回信。第一次是1964年,华罗庚建议推广应用优选法和统筹法,并决心走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毛主席赞扬此举“壮志凌云,可喜可贺”。深受鼓舞的他积极投身成昆铁路的建设,撰写《统筹方法平话及其补充》。第二次是1965年,华罗庚汇报西南之行的体会,强调《实践论》的指导意义,再次表示自我改造的决心,毛主席勉励他“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能让毛主席以这样方式予以礼遇的科学家,在当年可谓凤毛麟角。也正是在毛主席的教导指引下,华罗庚坚持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让数学直接服务于生产,为中国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中实现“优选”和“统筹”,进行科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64年3月18日,毛主席给华罗庚的复信(华罗庚先生: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肃此。敬颂教祺!)

1965年7月21日,毛主席给华罗庚的复信(送交华罗庚同志 毛寄)

1965年7月21日,毛主席给华罗庚的复信

1965年7月21日,毛主席给华罗庚的复信

1965年7月21日,毛主席给华罗庚的复信

4次提交入党申请书后,1979年,70岁的华罗庚终于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名“老同志、新党员”难掩豪情,写下“横刀哪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的诗句。

在华罗庚纪念馆的墙壁上,陈景润、王元、万哲先、陆启铿、潘承洞、龚升等12名华罗庚学生“群星闪耀”。 “让年轻人踏着我的肩膀,攀登世界科学的高峰”,这是华罗庚为中国科学事业发展储备下的无穷动能。 华罗庚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在他亲自关心和过问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被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

1980年与学生合影(前排左起:潘承洞、陆启铿、华罗庚、陈景润、越民义,后排左起:李元杰、万哲先、陈德泉、吴方、陆洪文、龚升、计雷、王元)

“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矢志报国是华罗庚精神最深沉的底色

晚年的华罗庚不顾年老体衰,仍然奔波在第一线。他还多次应邀赴欧美及香港地区讲学,先后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还于1984年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华罗庚在医院坚持工作

1985年6月12日下午4时,在东京大学进行《理论数学及其应用》的讲座,这是华罗庚生命之火熄灭前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应邀到日本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当他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80年 ,华罗庚拜访母校金坛县中

1980年5月21日,华罗庚与金坛县中三好学生代表交谈

华罗庚曾3次回到母校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探望师生,如今这里已更名为江苏省华罗庚中学。该校每年新生入校的一大传统,就是参观华罗庚纪念馆,重温华罗庚精神。

纪念华罗庚先生,就是要学习他一心报国、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逆境拼搏、奋斗不息的自强精神,慧眼识珠、甘当人梯的人梯精神,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奉献精神。

华罗庚常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矢志报国是华罗庚精神最深沉的底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精神之魂。在全球科技博弈日益激烈的今天,“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甘为人梯、家国情怀”的华罗庚精神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新时代的奋斗者,必须正确认识自身承担的责任和使命,要继承发扬华罗庚等老一辈科学家高尚的精神和品格,时刻跟人民站在一起,奋勇拼搏、为国争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刘梦雪 图片来源 金宣

标签:华罗庚;合影;友人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