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红色家藏丨一枚和平奖章,一位赴朝女兵的峥嵘岁月
2021-09-26 09:50: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多么好的庄稼,叫谁见了谁不夸,今年又要丰收,等着瞧吧……”时隔71载岁月,再唱起这首朝鲜民歌《春天来了》,89岁的颜怡抚着胸前的纪念章,想起白头山上的明月,想起朝鲜阿妈妮的怀抱,想起那段与战友并肩而战的日子。

这枚被颜怡珍藏许久的纪念章是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给参战志愿军的和平奖章,表面以红釉为底,上方刻着“和平万岁”四个金色大字,一只展翅飞翔的白鸽悬于下方,喻示和平与希望。“那些年的经历,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1933年,颜怡出生在苏州一农村家庭,后被人领养,于战乱中度过童年。“小时候我许了两个愿望,一个是当医生开诊所,免费救助需要医治的人。另一个是当老师,帮助那些没钱念书的孩子。”

长大后,颜怡的愿望以另一种形式实现了。

1949年5月,16岁的颜怡在苏州地委青年干校参加工作,任昆山县团委宣传干事。次年,解放军20军59师到昆山征召女兵,彼时的颜怡深受《刘胡兰》歌剧影响,渴望走进军营。凭借突出的文艺天赋,她如愿加入师文工队,成了英姿飒爽的女军人。

“那年冬天,我们跟部队上了火车,准备战斗前的休整。”颜怡回忆,本该南下的列车却一路向北疾驰,行至鸭绿江岸边时,师长起身宣布:我们现在是志愿军,要入朝作战。“那时候才知道帝国主义的战火已经烧到家门口,所有人都热血沸腾,摘下帽徽和肩章,随时做好牺牲准备。”

列车刚驶过鸭绿江,漫天火光席卷而来,这是颜怡对朝鲜最初的印象。

“我们要到前线去,太阳下山开始行动,每天摸黑行军60多公里,就这么连续走了13天。”零下40度的天里,颜怡和战友们穿着单薄的棉衣和解放鞋,翻越海拔1800多米高的阿达岭,双脚冻得失去知觉。“包里有块油布,睡觉时铺在雪地上,经常冻得受不住了,我们就爬起来跳舞。”

离前线不到两公里的地方,部队驻扎下来,随后不久,第二次战役打响了。“打仗的时候我们是第一包扎所的卫生员,凌晨去火线抢救伤员,一人每天最多负责30多人。”战斗休整间隙,颜怡又成为慰问战士的文艺兵,浑厚圆润的嗓音萦绕驻地上空,鼓足了军队士气。“那次战役我们59师文工队被记集体三等功,这在朝鲜战场上是没有过的。”

一次演出前,颜怡到附近百姓家借服装,夜幕下的山路崎岖难走,她不慎踩空摔倒,被大树根刺穿了皮肉,涌出的鲜血瞬间浸透卫生裤。“队长把我托给当地大娘照护,大娘搂着我喂米汤,还唱《春天来了》给我听,那是他们庆祝丰收时唱的歌曲,我一直记到现在。”在朝鲜大娘家休养了两周,颜怡回到部队继续战斗。

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颜怡因身体原因,于1952年年初踏上归国的列车,那时的她已有对未来的规划:完成儿时梦想,走上三尺讲台。

1953年,颜怡被分配到20军教导团速成学校做教员。“战士们几乎都是工农出身,大多没念过书。我把教材上的词都做成卡片,让他们装在口袋里,有空就掏出来认字。”颜怡在速成学校教了三年语文,从她课堂走出去的战士很多当上了营团长,筑成一道道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转业后,颜怡先后在南京、北京和南通的小学任教,将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我想尽我所能地帮助这些孩子成长成才,和当年的战士们一样,长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柏丽娟

标签:
责编:马丽花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