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丽华/摄)
这是一张泛黄的“中共临时党员证”,有些损坏的纸边,开裂的折缝,记录了一位有着七十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岁月。时至今日,证件上的文字仍清晰可见:使用规定、持证人信息、《战时党员守则》,一笔一画,初心铭刻。
(万丽华/摄)
这张临时党员证的主人是刘相珍,籍贯为江苏阜中县桃河区王家村(今滨海县农业园育才村),1945年6月入伍,隶属于华东野战军二十师五九团一连。1948年10月21日,22岁的刘相珍在这张临时党员证的姓名栏里填下了自己的名字。
虽然临时党员证已经过期,但刘相珍一直珍藏在身边。2015年搬家时,刘相珍的儿子刘龙在一个小木盒里无意间发现了这张不起眼的黄纸。“我印象很深,当时父亲看到我拿着,一把抢过去:‘你别动!就放在那个地方!’”
刘相珍轻轻摸着这张临时党员证,和子女们说:“这是我的‘代表作’,这张临时党员证是我人生的起点。”
刘相珍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淮海战役等大大小小的战斗不下百场,多次获得嘉奖勋章。在刘龙的记忆里,父亲很少提起那段艰苦岁月,只是当脱下衣服时,他身上被炮弹炸伤、子弹穿透留下的累累伤痕无声诉说着当时的惊心动魄。
“被炮炸伤有什么的,全中国那么多的人,谁没受过伤。”每当刘龙问起这些伤痕,刘相珍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后来,父亲遗体被火化,刘龙发现骨灰中留有9枚弹片和1颗弹头。
革命胜利后,刘相珍转业复员回到村里,改名为刘连真,担任生产队长(组长)。他作为党员事事带头,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带领群众挑河治水,成效显著。
“父亲一辈子勤俭节约,一套军装能穿很多年,为人低调谦和,生活中遇到再多的困难和委屈,都一个人扛着,从不麻烦政府和他人。”刘龙说。20世纪80年代,刘龙的母亲得了肝腹水,刘相珍没有向政府伸手要求支援,反倒是拿粮食接济村里上门求助的村民。
2020年底,95岁的刘相珍去世。临终前,刘相珍嘱托后代,将党员证与他的遗体一并火化,而这张临时党员证则留给子女,作为“传家宝”。“火线入党,保家卫国,这张临时党员证是父亲的记忆,更是那个特殊时代的集体记忆。”刘龙表示,全家会将这份红色家藏永远珍藏,将父亲的精神传递下去。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徐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