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雨伞、剪刀、运动鞋,在镇江市农科院赵亚夫事迹馆,收藏着“亚夫四件宝”,讲述着“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
“要想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在茅山革命老区,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1961年,赵亚夫从宜兴农林学院毕业,被分配到镇江农科所工作。2001年,时任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赵亚夫退休,他决定到镇江最贫困的戴庄村,推广农业种植技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
“刮风下雨的时候,别人都往家里跑,赵主任还往地里跑。”镇江“草莓大王”王柏生谈起赵亚夫,有说不完的话。丘陵山区雨水多,雨伞是赵亚夫下乡时必带的物品。“下雨时,赵老总能‘变’出一把伞来,还会给地里的农民撑伞,自己常会被打湿。”
王柏生记得,1990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前一天晚上,赵亚夫就给草莓种植户打电话,告知晚上要勤扒雪,避免雪把大棚压坏。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撑着一把伞,踩着厚厚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前来指导。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这是赵亚夫挂在嘴边的话。赵亚夫每年有200多天泡在田里,其他时间也是在为农民奔走,解决技术难题。
下乡调研、开展讲座、参加仪式……无论去到哪,赵亚夫都会背一个黑色背包,装满必备器具,还有一台笔记本电脑,遇到技术问题,马上查资料。为了方便给农民做示范,他还会随身携带一把修枝剪,手把手教农户修剪的方式和技巧。
下乡调研的路不好走,赵亚夫从来不穿皮鞋,总是一双运动鞋。“赵老一点架子都没有,和我们打成一片,农民们都愿意跟着他干。”王柏生说。
几十年来,赵亚夫先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50多万亩,给16万农民带来200多亿元直接收益,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苏南丘陵山区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2018年11月14日,镇江市农科院“赵亚夫事迹馆”正式开馆,成为社会各界人士走进亚夫、了解亚夫、学习亚夫的重要平台。
赵亚夫没有停止奋斗的步伐,拿起新的“四件宝”,仍走在奋斗为民、服务为民的道路上……
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邓福亮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周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