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安市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有一件特殊的馆藏,不规整的外形,直径约2厘米,黑褐色,这是参加过苏中战役,曾任华中野战军一师三旅九团一营教导员孙海云老战士的“遗物”,一枚嵌在他心脏旁70年的弹片。这枚弹片,直到他去世,遗体火化后才被取出。
孙晓云姐妹捐献的弹片
孙海云出生于1921年9月,在上海私立中学读高中期间受《西行漫记》等进步书籍影响,于1940年12月奔赴苏北盐城参加了新四军,先后担任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兼文工团团长、苏南一分区政治部秘书等职。参加过苏南反顽战役中的魏峰山战斗等,并在间隙创作《石臼渔歌》《刺枪歌》等歌曲,极大鼓舞了军民团结抗日的战斗热情。
解放战争期间,孙海云任华东野战军一师三旅九团一营政治教导员。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停战协议,调动30万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一场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内战。苏中解放区位于整个华中解放区的东南前哨,与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隔江对峙,成为蒋介石首先要夺取的重要目标。
国民党在长江北岸的南通、泰兴、靖江、泰州一线集结5个整编师、15个旅约12万人,企图攻占如皋、海安,巩固其沿江一线阵地,而后沿运河北犯,策应东犯淮北的国民党军会攻华中解放区首府淮阴。为粉碎国民党的进攻,华中野战军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在苏中如皋、泰兴、江都、兴化等县展开著名的苏中战役。
1946年7月18日,如南战斗打响。我军第1师主力5个团将敌军第49师师部及第26旅全部压缩于如皋以南二十余里之鬼头街、田肚里地区,展开激战。
枪弹无眼,孙海云在战斗中被一块弹片击中胸膛,昏死过去。冒着危险,当地老百姓组成的担架队顶着枪林弹雨,将他掩护到就近的地里,待枪声变稀疏,便将他送到后方医院救治。因弹片紧挨心脏,加上战时医疗条件简陋无法手术,弹片只能留在体内。在当地百姓悉心照料下,一个月后,孙海云重返部队投入战斗。
那枚弹片,则逐渐与孙海云的身体“融为一体”,伴随着心跳,一留就是70年!
新中国成立后,在孙海云、卞庸中、王强三位新四军老战士的联名倡议下,海安建起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一批批新四军的史料和遗物先后被收集入馆,成为见证这片土地历史的珍贵红色文物。
2016年12月,95岁高龄的孙海云在弥留之际反复叮咛老伴和女儿,遗体火化后,将他身上的弹片从骨灰中捡出,送回他曾战斗过的那片热土,永远和战友们在一起。
2017年7月,孙海云的女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以及胞妹孙晓霞向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捐赠了这枚特殊弹片。
如今,这枚弹片静静躺在展窗里,这是革命先辈留下的沉甸甸的精神“遗产”,它不仅体现了新四军战士浴血沙场、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更体现了解放军与老区人民间血肉相连的鱼水深情。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讲解员 宣笑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黄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