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何民给妻子的告别信
“枚华,永别了!望你不要为我悲哀,多回忆我对你不好的地方,忘记我!好好照料安安,叫她不要和我所恨的人妥协!”
1948年12月,南京。一名医生脚步匆匆,将一张告别信转交给一位叫费枚华的女人。这封告别信出自她的丈夫骆何民之手。信上,短短几十个字饱含了革命者的视死如归和对妻儿的眷念挚爱。这封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告别信,如今陈列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骆何民
骆何民,又名骆仲达,1914年出生于扬州,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负责扬州共青团特别支部工作的骆何民,因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被捕入狱。未成年的他毫不畏惧、据理力争,将审问他的县长驳得哑口无言。被关3个月后,骆何民刑满出狱,随即被党组织转移到上海。
在上海,他一边从事地下工作,一边求学。一年后,骆何民前往苏北,参加红十四军。“九一八”事变后,他回到上海,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冒着枪林弹雨赴前线慰问抗日将士。此后多年,骆何民多次因宣传抗日主张被捕入狱。
1939年秋,骆何民先后在多家报社担任编辑记者,并参加范长江等人创办的国际新闻社和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公开发表坚持抗日民主、反对妥协投降的文章。危机四伏的革命岁月中,骆何民邂逅了一生的革命伴侣——费枚华。战火中,二人互相扶持、相濡以沫,将全部热情投入到抗日救国中。
骆何民(前排左一)和同仁的合影
1946年11月,骆何民带着妻儿回到上海。彼时国共和谈破裂,国民党当局扼杀舆论,查封大批进步报刊。正在为《文萃》撰写稿件的骆何民,不顾危险四处筹集资金,《文萃》才得以秘密出版。1947年6月,国民党特务发现《文萃》印刷厂地址,骆何民、吴承德和陈子涛3人被捕。
这是骆何民第七次被捕。监狱里,严刑拷打让他遍体鳞伤,但他誓死不从,并同狱友们憧憬革命胜利的场景。1948年12月,预感到不测,骆何民在纸上匆匆写下给妻子的告别留言,托医生送往狱外。
骆何民牺牲时穿的毛衣
“伸手摘红叶,我取红透底。”1948年12月27日,年仅34岁的骆何民被活埋于南京雨花台。生前因革命斗争未完成的党组织关系,成为他最大的遗憾。1949年,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追认骆何民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恢复他自1927年以后的全部党龄。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的骆何民,终可以安心长眠。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 施卫东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