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镌韵觅匠心,浙财大学子湖州行解码非遗传承密码
2025-06-26 20:15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核心。6月24—25日,来自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非遗深度文化之旅赴湖州“竹影镌韵,刻痕留香”实践服务团的成员们,怀揣着对传统工艺的热爱,走进安吉县景坞村、德清县筏头村以及当地企业和非遗手作艺术馆,通过实地调研与交流,为非遗竹刻产业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竹资源开发与生态管理调研

实践团队首站探访安吉竹博园,在这座集竹文化展示、竹种资源保护、科普教育、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成员们深入了解了竹材的特性和应用价值,为竹刻研习奠定根基。转赴筏头村竹林踏勘,放眼望去,毛竹如碧海翻波,淡竹、刚竹似繁星点翠,交织成独具风韵的生态画卷。村委书记如数家珍地阐释管理要诀:秉持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的发展理念,将竹海经营融入乡村振兴大局,在守护自然本底中深挖产业潜能。这堂生动的“课程”,令学子们茅塞顿开,为竹刻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素材。

竹刻产业共富模式与传承挑战

24日,团队循着刻刀声走进心然竹艺厂。郭建平厂长将竹刻经济的秘籍和盘托出:工厂推行“公司+农户”模式,将竹刻工序拆分,让留守老人、妇女在家就能完成基础雕刻工作,有效促进了当地村民的增收。实践服务团认为,这一模式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建议进一步深化合作,通过提供更多技艺培训、原材料供应和市场销售渠道,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参与竹刻产业。谈及传承窘境时,郭厂长不掩忧思:“传承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学习竹刻技艺的意愿不高。”团队成员对如何解决传承竹刻非遗技艺以及景坞村的乡村产业经济振兴这一困境有了新的思考。

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路径探索

25日,循着非遗竹刻文化的脉络,实践团踏进莫干山非遗馆,与竹刻传人朱昶红深入交流。

“想要靠非遗竹刻走向富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年轻人有一颗沉稳的心去钻研非遗竹刻文化的内涵。用时间去沉淀制作非遗竹刻工艺品的意境,从而提高制作非遗竹刻的技艺。”朱昶红一边讲述非遗竹刻的发展历史,一边教授团队成员制作竹艺品。

如今非遗传承的时代使命已然交付于青年一代,亟待青年以创新之力,让非遗竹刻艺术打破时空界限,深度融入当代生活场景。正如实践团队负责人王朵儿所言:“这次实践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以及每件艺术品背后的匠心与传承。未来,我们希望能为竹刻文化的传播贡献一份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门传统艺术,推动这项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璀璨新姿”(王朵儿)

标签:
责编:苗津伟